放學鈴一響,學生們一涌而出,很快便將校門口的各種小吃攤位團團圍住,打眼望去,擁躉最多的攤位往往是鐵板烤魷魚。尤其是在冬季的瑟瑟北風中,看著魷魚的顏色漸漸由嫩白變成焦黃,濃郁的香味隨著用特質鋼板壓制時所發出的“滋滋”聲爭前恐后地涌入人們的鼻孔,抓撓著人們的味蕾。
“火爆”的鐵板燒制作現場(網絡圖)
這僅僅是街頭的小吃,更為正宗和高大上的吃法需要去專門的餐廳才能享用,可選擇的食物種類也更加豐富,更加高級,并且有專人專程現場為您烹飪。
風靡餐飲界的鐵板燒,關于它的由來也眾說紛紜,其中比較流行的有三個版本,依次整理如下。
鐵板燒餐廳:高檔優雅的就餐環境(網絡圖)
街頭火鐵板魷魚:極接地氣的就餐環境(網絡圖)
版本一:西班牙航海時代,船員無聊的產物
相傳在十五、六世紀,正是航海發達的時代,西班牙作為航海大國擁有多只船隊,并經常遨游世界各地,開展著自己的殖民活動。船員終日在海上,沒有娛樂活動,便就地取材釣魚為樂,而對待釣上來的魚,等待他們的是廚師的鐵鍋。厭倦了對魚類常規處理的煎炒烹炸之后,他們將魚切成片,放在鐵板上烤熟,佐以食鹽,做法簡單,卻回味無窮。而且烤制的過程中,三五人圍坐,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撥弄著鐵板上由生變熟的魚片,其樂融融。后來這種做法由云游四方的船隊傳到美洲大陸,傳到美國后,經由一個日裔美國人改良并引進日本,很快便在喜食海鮮的日本風靡起來。經過后來人們的不斷改進,便形成今天餐廳里常見的鐵板燒。
鐵板烤魚片也被認為有可能是鐵板燒的起源(網絡圖)
版本二:日本農夫開荒時的產物
幾個農夫相伴去山中開荒,一次大家去砍柴,機緣巧合之下抓到一只野雞,時下已經到了中午,幾個人都是饑腸轆轆,恨不能生啖了這只色彩斑斕的野雞。日本人雖然喜歡吃生魚片,但是對于生雞肉卻束“嘴”無策。因為沒有炊具,只能眼睜睜看著活蹦亂跳的野雞流口水咽唾沫。其中一人看到擺放在一起的鐵鋤,靈機一動,想到可以把幾個鐵鋤并排在一起架到火堆上,然后用砍柴的刀把雞殺死,雞肉切片,放在燒熱的鐵鋤上烤炙,鮮嫩的雞肉一旦碰觸到炙熱的鐵鋤,就發出“吱吱咋咋”的愉快聲響,同時彌漫出陣陣肉香,撩撥著人們早已饑渴的胃口,人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發現沒有添加任何作料的野雞肉竟然比家中鍋里燒的還要好吃。很快,鋤燒在日本飲食文化中流行起來,并占得一席之地。
鋤燒牛肉(網絡圖)
二戰之后,受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的影響,留在美國的日本人,處處都被人排擠,經常有無故被開除的日本人。當時一位叫藤知信的日本人也沒有逃過被炒魷魚的厄運,去其他公司應聘也是四處碰壁,有時候甚至會遭到人事的當場取笑。賦閑在家的藤知信一次在家中看報紙尋找招聘廣告的時候,發現了一則新聞,是就戰后鋼鐵價格大跌所做的報道。身在異鄉的藤知信一直非常懷念家鄉的美味鋤燒,想到如果買兩塊大鋼板,下面放炭爐,一樣可以進行鋤燒,而且鋼板的面積更大,也更衛生。說做就做,他趁著鋼鐵大降價,買了兩張鋼板,在家門口的空地上做起鋤燒。結果聞到烤肉香味的鄰居和路人紛紛引頸圍觀,藤知信也大方的把烤好的肉分給大家品嘗,從大家豎起的大拇指和滿足的神情中他看到了商機,很快開了一家專營鐵板燒的飯店。為了更接近美國人的審美,喜歡看西部片的藤知信圍上火紅的領巾,把胯腰的槍改成刀叉、子彈夾改造成胡椒罐和鹽罐。客人落座后,他就像威風凜凜的西部槍手一樣,右手持刀,左手撩叉,雙管齊下,刀光劍影,煞是好看。因為更換了烹飪用具,鋤燒的名字也搖身一變成了鐵板燒。同這個名字一樣發揚光大的還有藤知信當時的做法,在以后的幾十年間,這種做法在全世界各大高級鐵板燒餐廳之內流行,成為制作鐵板燒不可分割的工藝。
版本三:生魚片催生的產物
同樣跟二戰有關,也同樣是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故事,只不過這個版本的地點由美國跨洋過海騰挪到了日本,發明者也由在美國下崗的日本職員變成了在日本執勤的美國大兵。二戰后,在日本駐軍的美軍無法忍受又生又冷口味又淡的生魚片,但是部隊中又沒有炊具,于是幾個美國士兵就把廢棄的卡車車廂取下一塊,將生魚片放在上面煎熟,加上起司和奶油調味,口感竟然出乎意料的好。后來一個美國大兵就在回國后,把這種做法引進到自己開的餐廳里,演變成今天的鐵板燒。

不管哪個版本,鐵板燒很快聲名鵲起,首先是在上流社會就餐中風行。因為制作鐵板燒的食材一般事先都不經過腌制加工,而是利用高熱的鐵板快速烹調,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本身的營養和味道。所以它對原材料的要求是相當高,比如西冷牛肉、菲力牛肉、牛仔骨、銀鱈魚、鵝肝等等。所以鐵板燒價格不菲,開始僅在星級酒店和高檔餐廳供應。隨著后來越來越多的食材加入進來,尤其是魷魚和豆腐皮,使得這一流行蔓延到大街小巷。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