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在廁所那一方小天地內,你可以盡情地釋放自我。隨著技術進步,如廁用具也在不斷向更加舒適、貼合人的生理需求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廁所似乎一直是一個公共場所,古代宮廷或者大戶人家由于家庭人數眾多還有無數仆役,廁所是由一個大家族甚至群落共同使用。除了主人如廁可以享用便盆,大部分人還是會使用蹲廁。因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和集體經濟時期,中國都廣泛地使用著蹲廁。

1596年,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水馬桶。拉一下這種東西上面的扳手,急水躥出來把排泄物通通卷走,把馬桶沖洗干凈,涌上來的干凈水還可以把臭氣蓋住。19世紀時抽水馬桶風靡英國,抽水馬桶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改革開放以后,國外的抽水馬桶也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
為此,“蹲姿”和“坐姿”,哪種更加科學健康,哪種更加適合,人們也開始糾結起來。
從生理結構上來說,蹲姿的排便更符合人體生理,理論上來說排便應該更順暢。這主要是因為人在下蹲時,腸道確實變得筆直,腹部的壓力比坐著時要大,這能減少腹部用力,對排便有幫助作用。而坐姿沒有腹部朝下等重力作用,排空時間更長,腹部用力更多,更耗時。
從舒適感來說,坐姿相比蹲姿,讓人可以坐著輕松完成整套動作,這著實減輕了人們如廁時候大腿肌肉的負擔。坐姿排便也不會增加患上痔瘡、便秘、大腸炎、闌尾炎和結腸癌等疾病的風險,但坐著相對舒服,有人在坐便器上看書看報,延長了如廁時間,從這個角度出發,增加痔瘡發病率也不是不可能。而蹲姿可以減輕腹部用力,減少排便時間,排便也變得通暢徹底。可蹲下起來的過程,可能會造成短暫的頭暈腿麻等問題。

通過腸道的運動或排便是一個比你想象復雜得多的過層。人體有一根U形恥骨直腸肌,它從一側恥骨出發,在直腸后繞一圈,連接到另一側恥骨,形成一個環,正好把直腸鉤拉住,使直腸形成一個尖端向前的角度,這就是肛腸角。“人在一般坐姿中,肛腸角大約是80°~90°,而蹲姿時肛腸角可達到100°~110°。從理論上講,肛腸角越大,直腸越直,排便就越順暢。”人在蹲著的時候,人體曲線還原到最原始狀態,兩腿分開,肛門也會自然分開,肛門擴約肌撐開,這種時候其實更便于排便。
為了找到蹲和坐之間的差異,以色列研究員多夫·斯里若夫(Dov Sikirov)邀請了28位健康志愿者做實驗。志愿者們要嘗試三種姿勢:實驗已在進行志愿者們記錄下自己清理的流暢度和所需要的時間。這三種姿勢是:蹲姿、 32cm坐姿以及42cm坐姿,每種姿勢6次。結果發現,采用蹲姿平均耗費時間51秒,低坐姿114秒,高坐姿130秒,蹲姿完勝。
一位日本研究員也邀請到6位便秘志愿者來進行研究,他們的方式更是簡單粗暴,讓受試者吞下顯影物,再用X 光拍照,這項研究發現,采用蹲姿排便時,肛門直腸角的角度比坐姿時大了26 度,腹部也更為放松,比坐姿排便順暢放松多了。雖然蹲可能對慢性便秘的人有幫助,可也不是靈丹妙藥。如飲食,運動,藥物和液體攝入量等因素同樣可以影響腸運動的頻率和一致性,所以結腸慢傳輸型便秘患者排便時間較長,蹲姿對其也無能為力。
客觀來講,蹲姿之利與坐姿之害通常都被夸大了。蹲姿其實也并非百利無害。有證據表明,蹲姿會引起血壓小小的上升,對于健康人或是高血壓患者都是如此,還有人發現,蹲姿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風險,這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雖然在缺乏長期研究的情況下很難得出明確結論,但蹲姿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不過讓習慣了馬桶的“現代人”,撬了家里的陶瓷馬桶,然后蹲著對準一個洞大便,絕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崩潰的。
最后,蹲姿還是坐姿,你想怎樣就怎樣吧!(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khxx-wk
科幻星系官方微信公眾號:kehuanxx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