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一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人類的求知動力總是能驅使越來越多的、有好奇心的人對深空探測展開新的嘗試。如今,人對于太陽系的了解已由地-月空間拓展到了太陽系其他行星、它們的衛星,以及“宇宙使者”——彗星。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目睹距離地球億萬千米外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追逐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歷程就是探測器“羅塞塔”號為我們送上的“大戲"!

    1969年9月11日黑夜,天文學家克利姆·丘留莫夫( Клим Чурюмов)和斯維特蘭娜·格拉西緬科(Светланa Герасименко)在基輔大學天文臺正在對科馬斯-索拉彗星(32P/Comas Sola)進行觀測拍照。直到9天后他們才驚喜確認照片中的這顆日后以他們姓氏命名的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彗星公轉周期6.44儒略年,屬短周期彗星。由此為日后上演“羅塞塔”號追彗大戲提供了前提。

    ▲1975年,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別,克利姆和斯維塔在40厘米蔡斯光學望遠鏡前合影。

    2004年3月2日以羅塞塔石碑為名的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Rosetta)在法屬圭亞那發射升空。羅塞塔石碑是人類學家成功破譯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歐洲空間局借此表達探測器能在研究太陽系起源的過程中起到同等重要作用的愿望。起初,“羅塞塔”號的追彗目標是46P/沃塔南彗星,由于發射延遲,科學家不得已而選擇了性質相同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作為探測目標,歷經發射計劃兩度更易,搭載“菲萊”彗星著陸器的“羅塞塔”終于駛向深空。為了能在彗星上找到可能存在的生命,探測器全程在像電影《The Boy In The Plastic Bubble》中那樣的無菌罩內制造安裝,以避免將地球生物錯誤地帶到天體上。至2014年,“羅塞塔”號探測器在10年追彗旅途中共3次飛越地球,1次飛掠火星,利用行星引力加速節省了大量飛行燃料。10年間,“羅塞塔”號還忙里偷閑的對火星、火衛一、火衛二,以及直徑達120千米的小行星魯特西亞進行了飛越探測和拍照。抵達木星軌道附近后,探測器明顯“體力不支”,于2011年6月8日開始進入休眠狀態。這個“小盹兒”一共持續了31個月。在總共飛了70億千米后,探測器進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克”彗星軌道,與彗星相聚不到100千米時,探測器“羅塞塔”興奮地開始為彗星拍照。2014年11月12日,人類有史以來的首次彗星“軟著陸”成功上演。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是歐洲空間局于2004年3月2日發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的目標天體。2014年8月6日,“羅塞塔”號探測器與彗星會合,并在同年9月10日進入預定軌道,11月12日,其搭載的冰箱大小的“菲萊”號著陸器成功登陸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盡管地球上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為著陸器選擇了多達5個備選著陸區,但是著陸器在艱難的跳躍了幾次后,最終還是落在了一個每個彗星日(12.4小時)只能見到1個半小時太陽的“陰涼地”里。最終也正是由于能源耗盡,“菲萊”被迫“昏睡”過去。期間,伴著彗星一直在飛的羅塞塔號對彗星進行了遙感探測。通過“羅塞塔”號攜帶的窄角相機,科學家還意外發現了正在玩躲貓貓的“菲萊”。(下圖中紅圈標識部分)

    “羅塞塔”的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

    ▲“羅塞塔”號攜帶的微型成像塵埃分析系統(MIDAS—Micro-Imaging Dust Analysis System)分析數據公布。該系統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臺宇宙原子顯微鏡。結果顯示彗星67P(кометa Чурюмова—Герасименко)年齡45.7億年。

    ▲"羅塞塔"號在67P上找到了氪和氙元素。


    ▲“羅塞塔”號發現彗星67P磁場自由空腔。

    ▲根據“羅塞塔”號探測數據,科學家推算在整個探測器伴飛過程中,彗星共向宇宙空間內“揮灑”超過64億千克的水。

    “英勇就義”不只“羅塞塔”

    在寫這篇短文的時候,勞模“羅塞塔”號正在逐漸接近彗星表面,直至撞上這顆相伴多時的彗星。在撞擊過程中,“羅塞塔”號上搭載的儀器將繼續忠實而努力的工作,向地球傳回關于彗星表面塵氣混合區域、太陽風與彗星相互作用的探測數據。探測器“羅塞塔”計劃于2016年9月30日下午12時許撞向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在人類深空探測史上,以這種悲壯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從而讓我們了解天體內部結構的探測器又何止“羅塞塔”。2006年9月3日,“智能一號”(SMART-1——Small Missions for 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對月球表面進行了撞擊,完成其最終使命;2005年7月4日美國“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向彗星“坦普爾1號”的彗核發射了一枚鋼球,撞擊過程持續了3.7秒。

    承載人類智慧結晶的深空探測器正源源不斷地奔向深空……


    作者:魯暘筱懿。本文屬作者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 發表于 2016-09-29 00:00
    • 閱讀 ( 79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