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火星登陸、太陽能,如果你對這些高科技領域的任何一個有所關注,都不會對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名字感到陌生。馬斯克以力推規模宏大和復雜的項目而著稱,人們甚至稱他為“夢想家”。

不過,馬斯克并不僅僅停留在“夢想”的階段,他除了敢想,更加敢說,而且敢做。從2014年開始,馬斯克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對科技和未來的一些看法,開始引起國內網民的注意,因為它們乍聽起來實在是太離譜了。不過對于馬斯克來說,他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別人認同,時間和實力會證明一切。
關于人工智能
2014年,在參加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與航天學院百年研討會時,馬斯克曾表示:“如果讓我猜人類最大生存威脅,我認為可能是人工智能。因此我們需要對人工智能保持萬分警惕,研究人工智能如同在召喚惡魔。”同年,他還在推特上說過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險”的話。

他對人工智能的警惕性一直很高,曾經不止一次提到過類似的觀點。例如他在參加《名利場》舉辦的活動時稱,機器人可能像刪除垃圾郵件一樣“刪除”人類。他甚至曾在網上發表評論稱,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象,會對人類造成威脅,最早僅需五年,最晚也不過十年。雖然很快就將這一評論刪去,但這種說法還是不脛而走。
到了2016年,馬斯克似乎更加激進,他在加州召開的Code大會上表示,“我們會在智力上遠遠落后于AI,以至于最終成為AI的寵物。”
對于科技的信心
很多說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的想法,在馬斯克眼里似乎都可以快速實現。就在他剛剛提出超級高鐵(Hyperloop)的設想時,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以現有科技完全不可能實現,但他卻表示,這是他所有項目中最好實現的一個:“坦白說,我認為這個項目比人們想象得要容易很多。相關的設計藍圖通常比較復雜,而且還牽涉到數學知識,但是它其實并沒有之前想象的那么難。”

而且關于旅行,他還有更超前的想法:“我認為最需要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交通系統轉向電氣化。最理想的遠距離交通機制是一種超音速垂直起降的超音速電動噴氣式飛機。”
提到特斯拉,除了電動驅動外,自動駕駛也是一大亮點。2016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參加能源會議時,馬斯克曾說:“如果你使用自動駕駛儀,發生交通事故的危險將下降50%。即使我們第一個版本的自動駕駛儀,其駕車安全性也是人類司機的2倍。”
雖然今年已經曝出多起車禍,但馬斯克并沒有取消自動駕駛的意思,反而一直在優化自動駕駛系統,而且他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有更大的信心。
誓言殖民火星
2016年,在墨西哥舉行的第67屆國際宇航大會上,馬斯克發表了題為《讓人類成為多星球公民》的演講,其中關于人類殖民火星的大段論述震驚四座。
“人類將面臨兩種命運:被地球上的突然滅絕事件滅亡;或到別的星球生活,成為星際生存物種。我們正在往后面一個方向努力。”馬斯克似乎對殖民火星下定了決心,甚至還說出過使用核彈改變火星氣候的話。而且他深知,如果想要成功殖民,經濟問題更加迫在眉睫。
“如果一張前往火星的船票需要100億美元,我們不能指望在火星上創建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明,我們的目標是把船票價格降低到20萬美元,相當于美國一幢房子的平均價格。當然,如果人類去了火星之后可以重新返回地球,那么人們的旅行意愿也會大增。”
當然,你可以說馬斯克是異想天開,但他卻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個實干家——火箭回收、龍飛船,他的設想正在一步步成真。

馬斯克關于人類未來的設想是:2025年,實現登陸火星;2060年,火星居住的人類數量將達到百萬級;最終,地球人類應當都移居至火星。

藍圖雖然構想的不錯,但馬斯克并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他在大會上也直白地表示:“我認為首次火星之旅將十分危險,死亡的風險會很高,只是目前還沒有好的解決辦法。”談到首批殖民火星的人選問題,他甚至跟臺下的聽眾這樣互動:“你做好犧牲的準備了嗎?如果有了準備,那好,你就是候選人。”
真實的自己
馬斯克就是一個敢想敢干,不在乎外界評論的人。因此他也會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例如,當談到自己是否會宜居火星時,他表示最終自己會去火星,但肯定不是在早期,因為他還想看著子女“長大成人”。
2015年,在博鰲亞洲論壇接受李彥宏的采訪時,他也毫無保留地表達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人們總是有自我的局限,這個局限是你有多大的意愿和能力去學習,讀書就是很好的教育,是沖破這個局限的很好的方法。我覺得讀書要比談話更好,有時間跟人家閑聊的話還不如讀讀書,尤其是讀書。我現在的速度基本上是一目千行,再發展下去可以一目萬行了,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很愛讀書,但是在大學的時候我基本上都不讀教科書,我讀的都是其它方面的書。”
一目千行、不讀教科書,如此直白的表達,馬斯克的確是叛逆又自信。
一個調查
蝌蚪君作為馬斯克的粉絲,對他自然有些崇拜。但你對他持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區說出你的想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