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出身剎帝利階層,他并沒有歧視肉類的思想,在早期的佛教教義里吃肉并不是罪大惡極的事情。

古印度人崇信修行者是超脫凡俗、存在于神靈之上,認為人生中最后的階段要在修行中度過,佛教徒作為修行者的一種可以隨時隨地得到人們的供奉。最初的寺院就是在印度雨季時為了佛教徒生活方便建立的臨時居所,佛教徒在出家修行時按照教義必須摒棄生產經營活動,由于他們的飲食全部來自信徒的供奉,所以只要是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三凈肉”,佛教徒其實都是可以享用的,遇素吃素、給肉吃肉,施主給佛教徒什么就吃什么。
佛教徒不能吃肉的印象來自于梁武帝蕭衍,這個狂信的佛教徒把自己對佛教的理解當成了最高指示下達給其治下的全部僧侶,中原地區的和尚不吃肉才成為習慣。

其實在中國,“葷”這個字的原始含義是指蔥姜蒜韭等氣味很大的蔬菜,中國古人祭天、祭祖時,把口中有異味看成是大不敬,所以才有了對葷菜的禁忌。中國古代肉食的代名詞其實是腥,葷腥合在一起是中國古人祭祀時的飲食禁忌。今天的小乘佛教、喇嘛教等佛教徒一樣可以吃肉,他們禁忌的是蔥姜蒜韭等葷菜,除了口中有異味,韭菜還是最原始的壯陽藥,這點是佛教僧侶們避之不及的原因。

世界上最嚴格的素食者耆那教信徒

在喬達摩·悉達多時代,最狂熱的素食者是佛教的競爭對手——耆那教信徒,他們的祖師大雄認為奶制品和蛋類也是肉食,身為修行者也要慈悲為懷避免食用。后世的耆那教信徒更是發展為“只要是有葉子的植物也有靈性,吃它們等于吃肉”的理論。耆那教教徒的食譜上甚至禁止食用胡蘿卜和大頭菜,他們認為不少小動物也靠這些植物根莖生存,所以不能和小動物搶吃的。
耆那教信徒對物質的要求最低,他們在飲食上如此,在衣物需要上也奉行極簡主義。在今天的印度、尼泊爾看到的僅有抹布大小衣服遮羞的修行者大多是他們的信徒。由于衣食上的極端主義,耆那教徒基本上淡出了印度文化的圈子。

猶太教徒在念經
同樣不吃肉的還有早期的極端猶太教徒和基督徒。根據創世紀的說法,耶和華創造出亞當和夏娃時說過,地上結種子的蔬菜和結核的果子就是亞當夏娃的食物。根據這個傳說,早期的猶太教徒和基督徒認為吃肉是殘暴行為,只有吃素才能重回伊甸園。但上帝又在諾亞方舟時代降下圣諭說,凡是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飛的動物,凡人都可以享用,這種前后矛盾的說法讓猶太教教徒和基督徒又有了吃肉的理由。
素食者中最好戰的群體當屬摩尼教徒。摩尼教的教義混合了拜火教、基督教、佛教,從摩尼教轉化而來的明教也把吃素當成了自己的標志。“吃菜侍魔”是摩尼教(明教)的特點之一,在兩宋和元末吃素的摩尼教徒發動了一系列起義,像我們熟知的方臘起義、紅巾軍起義就是這群吃素的人發動的。

摩尼教徒形象的壁畫
除了梁武帝,在東方提倡食素,并成效巨大的還有日本的白河天皇。甚至白河天皇更勝一籌,因為梁武帝只讓中原地區的僧人們吃素,后者則在日本掀起了全民吃素浪潮。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后不久的7世紀(相當于初唐時期),當時的天皇就下令禁止食用牛、馬、犬、猿、雞。經過200年的反復強調,到了9世紀以后的平安時代,日本的公卿貴族就已經養成了基本不吃肉類的習慣。

在白河天皇駕崩之后,這一過分的禁令才漸漸松弛,但還是有不少人堅持不吃任何葷腥,崇信佛法的貴族們更是很自然的把吃素看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所以,日本公卿貴族主要吃的食物就只有白米飯、飯團、年糕之類。他們配菜的種類也很貧乏,基本上只有咸魚、腌菜和醬湯。味噌湯則是幾百年后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場速食,此時尚未發明,平安時代的人只知道拿味噌當做蘸醬用。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則會拿出一些栗子、納豆、梅子、干貝之類“遠方的貢品”來改善伙食。上行下效之下全民吃素就成了日本的主流。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公卿貴族不但遵守不吃肉的戒律,很多人在飲食上更是和耆那教看齊,發展到連新鮮蔬菜都不吃的地步。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復制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