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溫度日益降低,需要暖暖的食物來填補因低溫而空虛的內心,而在冬季食物中,各種腸是必不可少的——秋風起,食臘味。香腸是把肉類灌裝到腸衣中,經過烘焙、晾曬或者風干等工藝制成的食物的總稱。香腸不僅可以單吃,做成菜肴下酒也是棒棒噠。只不過不同的腸,或可生吃,或需加熱,這些你都了解嗎?
廣式臘腸

廣式臘腸是“風味”、“香味”、“甜味”皆具備的:外觀紅潤鮮亮,口味鮮嫩香甜,在兩廣地區(廣東廣西)都挺受歡迎的,是多得的下飯佐酒的特產。制作廣式臘腸的材料用新鮮或冷凍的肉都可以,制作比較講究,把瘦肉粗絞成塊,肥肉切成丁,配上蔗糖、高度酒、醬肉、鹽等輔料攪拌,灌入腸衣或是人造腸衣,再經過55℃的溫度,避光烘焙3天左右即可。
紅潤的色澤形成由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參與,首先是高溫烘烤使得部分水分被蒸發,硝酸鈉的濃度因此而增大,滲透速度也得以加快,硝酸鹽在酸性條件下因還原菌的作用而形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又在微酸性條件下形成亞硝酸一氧化氮(NO),最后,NO與還原狀態的肌紅蛋白(Mb)反應結合生成一氧化氮-肌紅蛋白原(NO-Mb)
NO + Mb → NO-Mb
正是NO-Mb數量的大幅上升讓臘腸顏色轉紅,當從淺紅色轉為紅色時,發色過程基本上完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廣式臘腸不屬于熱腸的范疇,盡管經過了烘焙,但是在食用之前還是需要烹飪一下。廣式臘腸用來做煲仔飯尤其合適,加熱后的油脂浸入米飯中,香氣撲鼻,入嘴后還有絲絲甜氣,好吃極了。
四川辣腸

辣是川菜的靈魂,腸也是如此,四川麻辣腸是四川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做法和廣式臘腸類似,肥瘦肉分開,各切成肉丁,加入白酒、花椒粉、鹽、胡椒粉、白糖、辣椒粉等調料,腌制入味。再把腌制好的肥瘦肉混合體灌入腸衣中,分節扎緊,每小節底端扎個小洞排出水分和氣體。然后再拿出去在陽光下曝曬3-4天,最后再掛在通風的高處風干,約莫15天之后就可以食用了。
由此可見,四川辣腸做法和廣式臘腸也是有區別的:一是一個辣,一個不辣;另一點是干燥方式不同,不同于廣式臘腸的烘干,四川辣腸是風干。由于是自然風干,四川辣腸顏色就沒有廣式臘腸鮮亮,而是黑紅色,切開后紅白相間,因為加了辣椒,一股辣香撲鼻而來。當然,四川辣腸也是生的,食用前也要加熱:可以只是簡單地煮制或者蒸熟,也可以切片直接食用或炒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東北血腸

血腸,雖然聽起來有些駭人,但是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御寒美味,因而成為東北人的傳統食物。血腸的選料頗有講究,豬腸用的是大腸和小腸之間的鳴腸,而豬血只能是生豬宰殺后一個小時內的,這樣才新鮮。宰殺完豬后,將其血放置在裝有鹽水的大盆中,然后攪拌血液使其凝固,再拌上剁碎的豬油、洋蔥末、鹽、姜和胡椒磨成的粉等調料,隨后灌腸,扎緊后放到鍋里面煮熟就可以下肚了。
東北血腸有很多吃法,最經典的莫過于和酸菜一起燴。先大豬骨頭和五花肉燉湯,燉的差不多了加上點切成絲的酸菜和粉條,繼續煮,最后主角上場:血腸切成片和白肉一起放進去,稍微煮煮就可以食用了。嘗一口,油而不膩,味道鮮美。
雖然好吃,但是血腸卻不易保存。如果一次做的太多吃不完,可以將其浸泡在冷水中(水要沒過腸),然后放到冰箱保鮮層。不過也不能放置太久,3、4天之內就要吃掉,不然就暴殄天物了。
朝鮮米腸

米腸是朝鮮族的風味小吃之一,富含維生素B、鐵和蛋白質,味道也不錯,有嚼勁。雖名為米腸,但食材中也是有肉的。米腸是在血腸的基礎上,加了糯米、大米等原料,再經過調味制作而成。蒸熟之后切片,可做主食,也可蘸上調料當成菜肴食用。
糯米要提前一天用水浸泡,豬大腸要反過來用面粉、淀粉加鹽搓洗直到洗干凈為止,然后也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到兩個小時即可。腸衣搞定,接下來就要做餡:糯米瀝干,加上生姜末、蒜末、蔥末,還有豬血。之后就是將灌好腸放在水中煮熟,最后別忘了做配料,在小器皿中放上一勺辣椒面、一勺蝦汁、少許鹽、胡椒面和白砂糖,再加點蒜末、生姜末、芝麻拌勻即可。
除了豬腸牛腸,朝鮮族還嘗試過用魷魚、明太魚做腸,普通的(用豬腸和牛腸灌制的)叫米腸,把各種材料灌入魷魚里的就稱為魷魚米腸,把材料灌進去掉內臟的明太魚做出的名為明太魚米腸。腸衣不同,味道也不盡相同。各種調料再和米、血混合之后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品嘗。
哈爾濱紅腸

說起哈爾濱的美食特色,估計很多人立馬就能想到哈爾濱紅腸,其實,哈爾濱紅腸是外來品,因棗紅色的外表而得名,哈爾濱紅腸原產于東歐立陶宛,在中東鐵路修建之后,外國人將它的制作工藝帶入哈爾濱。如今,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哈爾濱紅腸制作越發純熟,名氣也越來越大了。
紅腸原料除了常規的肉、腸衣、鹽,還有大蒜、淀粉(最好是馬鈴薯淀粉)等。其中,瘦豬肉占一半,肥豬肉約占三分之一,其余就是淀粉和調料了。制作時先將肉進行腌制,然后用絞肉機絞碎就可以灌腸了。最后一步是熏烤,把紅腸放到烘箱內烘烤,溫度控制在65℃-80℃,烤制半個到一個小時,自己掂量,烤到腸衣干燥、肉餡紅色為佳。
和香腸相比,帶有異國風味的紅腸容易咀嚼也不油膩,很受消費者喜歡。盡管經過煙熏,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外觀:紅腸表面是沒有浮灰的。吃的時候直接食用即可,連帶著腸衣一起,些許大蒜味再加上適量的脂肪丁,和哈爾濱啤酒很搭。
哈爾濱干腸

在哈爾濱,除了紅腸外,干腸也是頗有名氣的。干腸和臘腸做法、口味都有些相似,但是可以直接生吃,不需要再加工,而且相比于南方的臘腸,哈爾濱干腸要咸得多,所以一次性不能吃太多,不然就得狂補水了。
同為哈爾濱特產,干腸比紅腸保存時間要持久得多,和它的做法是有關系的。首先要把肥瘦肉分開,瘦肉切成塊、肥肉剁成餡,加入調料(酒、鹽、白糖、醬油等)腌制2個小時左右入味;清水洗凈腸衣,將拌好的肉灌入其中,放在陰涼處進行一周左右的風干,最后再用蒸鍋將其蒸熟。
做好的干腸細細的,摸起來硬硬的,拿起來啃一口,堅韌有嚼頭,完全可以當做休閑的零食來吃。當然,干腸還可以拿來做菜,將其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和青菜(油麥菜、青筍等)一起炒食,葷素搭配,營養合理;或是和米飯一起做干腸炒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