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有一種很偶爾的情況下才會派上軍事用途的“諸葛弩”。這是一種連發弩,通過將張弦、觸發等功能匯聚到一個大型扳機上,來實現連續發射。中國歷史上的所謂“連弩”絕大多數分屬兩類:一類是發射系有繩索、可以回收的箭矢的“連弩”;一類是同時可發射數支箭矢的“連弩”。



裴松之(公元372年~公元451年)曾引《魏氏春秋》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因此中國民間往往認為連發弩是諸葛亮改進的(或者甚至是他發明的),故而將這種連發弩稱作“諸葛弩”。


奈何,按目前的考古出土與研究,遠不能對諸葛亮改進的連弩是否是連發弩(抑或是同時發射十支箭矢的“連弩”)下斷言。但這種“諸葛弩”的淵源,倒是已在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明。


湖北江陵秦家嘴戰國楚墓中曾出土了一具可連射20支箭矢的連發弩,它的結構和原理、同明清時代的“諸葛弩”極為相似。由此可見,連發弩的發明,至少能夠上溯到戰國時期。然而,受制于其結構,由戰國至明清這么兩千來年,連發弩一直只有至遠二十余步的射程,以及只能用來射鳥的威力。
在明清時代淪為民眾把玩或打獵的玩物。雖然明代的《武備志》認為,可以將箭簇涂上劇毒的“諸葛弩”,交給騎兵在近身沖突中使用。但這只是聊備一說而已,實戰效果到底會如何、頗為存疑。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