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有規律可循
通常,當說到「可愛」時,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是和「嬰兒」相關的一些事與物——粉嫩的嬰兒小臉、毛茸茸的小狗、一副可憐相的小貓…而這些可愛的樣子往往有和「嬰兒」相關的屬性。譬如,下圖中,左側的圖都會比右側的圖看起來更可愛,而可愛的要素在于:圓乎乎、寬額頭、大眼睛、短鼻子和小嘴巴。

從上圖可以看出,無論是年幼還是成年,無論是人類嬰兒還是其他動物,似乎萌性高的都有以下特點:圓臉、寬額頭、大眼睛、短鼻子和小嘴巴。(修改自 由Morten Kringelbach, AlanStein, Eloise Stark提供的原圖 )

上面的表格可以被稱為「可愛配方」:X越Y就越可愛。例如,臉寬增加就越可愛。修改自(Glocker et al., 2009)。
這些可愛特征,被動物行為學家KonradLorenz歸納為「嬰兒圖式」Baby schema,或裝X點,Kindchenschema (Lorenz, 1943)。但,這「可愛配方」不只存在在視覺上。往往可愛的還有一些其他感知,譬如說軟軟的、毛茸茸的觸感,富有感染力的笑聲/嗚咽聲,甚至是淡淡的奶香味,這些感知聯合起來,讓我們打一個激靈——嗷嗚~好萌!(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來自牛津大學心理學家們的最新綜述(Kringelbachet al., 2016)《On Cuteness: Unlocking theParental Brain and Beyond》)
這套特征使得嬰兒(需要被保護者)能夠吸引到成人(提供保護者)的注意力。換言之,看到萌物我們會自動產生保護欲。
看臉的時代,從嬰兒就開始了
當我們覺得一個東西好萌的時候,大腦里主要發生了兩個反應。第一個反應非常迅速:在看到萌物后140毫秒左右,大腦的眶額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被迅速激活(如其名,眶額皮層位于眼眶之上 )(Kringelbach et al., 2008)。眶額皮層是負責決策并與情緒相連的區域,在迅速影響到情緒后, 大腦會下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萌物上,讓我們移不開眼。
你可能覺得這也沒什么。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研究表明,人們更喜歡看嬰兒的臉,而不是成人的臉;而且人們也更愿意將玩具送給長得可愛的寶寶(Golle et al., 2015)。(所以看臉的社會,從嬰兒開始,太殘忍了)不僅成人喜歡可愛的寶寶,連寶寶自己也喜歡可愛的寶寶。
還有研究發現,看可愛的圖片會讓注意力更集中。
總而言之,人們會花更多時間和注意力去盯著可愛的東西(Parsons et al., 2011)。
而這個迅速發生的注意力反應會帶來另一個緩慢且持久的行為,即育幼行為,或者說是「保護欲」。這一行為對于我們哺乳動物的進化和發展來說,異常重要。父母對孩子的愛在社會環境中是如此理所應當,但對于大腦來說,這還是一個擁有許多迷霧的特性。
為什么當看到萌物時,就忍不住想去揉揉捏捏
說這么多,「萌」算是一種正能量吧? 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在看可愛的嬰兒和其他萌物的圖片時的成年人大腦,圖片越可愛,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就越活躍 (Glocker et al., 2009)。伏隔核是大腦獎勵系統里的重要結構,在高興、成癮、恐懼等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功能。確實,當我們看到可愛的嬰兒時,不自覺的第一個動作便是微笑。值得一提的是,07年伏隔核還被發現認為是安慰劑效應的中心(Scott et al., 2007)。
但為什么當看到萌物時,就忍不住想去揉揉捏捏,甚至去蹂躪它呢?耶魯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Rebecca Dyer 和她的同事們這個現象稱為「萌系侵略性」。他們認為,總的來說萌還是個正能量(「高度積極的情緒互動」)但如果太萌了,你有沒法宣泄,就會失控,進而產生想侵犯它的念頭。譬如說,你看到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好想保護它,好想自己也生一個,但連男朋友都沒有,還生什么鬼啊,所以你產生了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可能會伴隨一些有侵略性的行為。這就是為什么單身或者未婚的女性看到可愛的寶寶,更容易去揉捏他們的臉蛋。
另一種解釋是,過高的積極情緒可能會物極必反,以消極的狀態展現出來,譬如說「喜極而涕」。或是說,因為過度想提供保護,很害怕傷害到它,反而因為過度的控制而導致想做出一些暴力行為。
但總的來說這是個謎,說不定還牽扯到了很多情緒調控和平衡的問題,這就比較復雜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