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什么是中國式的強迫癥?

    關于強迫癥,我曾經聽過一句很讓人心塞的話是:你的強迫癥就是你強迫地認為自己有強迫癥。然而,我今天在網上又見識到這么一句話:當下最流行三大病癥——拖延癥、強迫癥、選擇困難癥,直白點說就是懶、賤、窮。很戲謔,也很膚淺,這讓我不得不來跟大家好好地聊一聊“強迫癥”。

    先來科普一下:強迫癥是指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特征的一類神經癥性障礙。強迫觀念是指患者頭腦中強制反復出現的不必要或者無意義的思想、表象或意向,患者很想擺脫卻又無能為力(例如覺得手沒洗干凈)。強迫行為是患者為了減輕強迫觀念帶來的內心焦慮,從而產生的反復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例如固定的洗手順序和次數),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做。

    所以,強迫癥患者常常耗費大量的時間來對抗嚴重的焦慮感,日復一日且徒勞無功,從而逐漸陷入痛苦的絕地,癥狀嚴重時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及時診治病程容易遷延,是難治的精神障礙之一。

    強迫癥在世界人口中的終生患病率約2.8%,多于青春期發病,發病率為1.1%—3.3%,它僅次于抑郁癥、酒依賴和恐怖癥,居精神障礙的第四位。

    另據國外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的大腦存在生化反應失衡,局部區域表現出持續性的異常高能量活躍狀態,使得患者在處理與強迫相關的信息時,仿佛大腦被卡住了一樣,無法完結。

    所以,那些在我們身邊默默隱忍的強迫癥患者,真的不是閑閑想太多或是愛作死地自虐,更不是缺乏意志力,他們往往就是因為過于自控而最終導致失控。無怪乎強迫癥會被稱為“精神癌癥”,像個時刻在吞噬生命光亮的“黑洞”。                        

    最近我就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雯是一名20歲的大二女生,一直以來被種種強迫觀念和行為緊緊束縛,猶如無法醒來的夢魘。

    在學習上,她會擔心以前熟悉的知識記不清楚,于是反復思考,但心里總覺得不踏實、焦慮,害怕影響考試。結果越想把知識點弄清最后就真的越弄不清。她還會在做運算時經常擔心漏看符號或者糾結于運算方法中變號的方式,從而無法正常地進行運算。

    在生活中,她會害怕門沒關好導致家里財物被盜,可她無論通過何種方式就是不能確認那該死的門是否真的關好了。像這樣會強行擠入小雯大腦的,還有是否關好的各種開關以及是否從門上拔出的鑰匙。

    但這還沒完,強迫的魔爪漸漸地伸向了小雯生活中更多的地方,讓她不斷去回想和思考以前會做的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生怕自己哪一天連這些事也不會做了。

    比如,她會去想自己是如何保證自己不丟東西的,這樣一來她就會在路上反復回頭查看是否有東西掉落,或從椅子上起身時反復檢查椅子。

    有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忘記怎么走路和跑步,在路上走著就感覺怎么走都和原來走得不一樣,非常別扭。另有一段時間她會擔心自己聽不懂別人說話以及擔心自己不會說話,感覺總是跟不上別人說話的節奏,也想不起說話是怎么說出來的,就快要不會跟人說話了。甚至還有段時間她會擔心自己認不出父母,找不到自己家,當然她每次都能順利回家,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不難發現,小雯的所有困擾都指向一個共同點,即無法獲得對某件事情的確定感而引發強烈的焦慮,而這也是強迫癥的核心。那么,小雯何以如此需要對一件事情確定的感覺呢?答案很可能是,在小雯的成長經歷中,不確定的感覺曾給她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原來,小雯的媽媽是一名初中教師,爸爸工作較忙,兩人關系較為冷淡,媽媽在小雯的成長教育中是絕對的主角。在外人眼里,小雯媽媽責任心強,凡事都希望能夠做到最完整、最好,是一個標準的“完美主義者”,所以自身常處于焦慮的狀態。

    不難想象,小雯媽媽會自然而然地把同樣的態度用在小雯身上。于是,小雯很可能從小就在媽媽不斷要求“確定”、“正確”、“完美”的聲音中長大,同時伴隨著不確定、不正確的時候來自媽媽的逼迫和責罵。

    另外,由于夫妻關系不和,媽媽往往會對孩子寄托絕大部分情感,也會把對于婚姻的不安全感,對未來的焦慮恐懼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因而很可能更變本加厲地以愛之名來“教育”小雯。久而久之,媽媽的這種外在強迫的聲音就變成了小雯內心中自我懷疑的聲音,使得她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需要不斷確定“做對了嗎”,“做好了嗎”。這必然導致她嚴重的焦慮并影響她做事的效率和成果,結果更加證明了自己進行“確定”的必要性,陷入越“確定”-后果越糟-更焦慮-越要“更確定”的惡性循環,進而自我否定,變得越發不自信。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雯要學習應對的陌生事物越來越多,不斷地沖擊著她已然脆弱不堪的心靈防線。小雯不僅要疲于應戰,為了維持僅有的安全感,她還會擔心原本安全的領地失守,顯現在外便是不斷去確定以前會做的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以避免連這些事都不會做的可怕局面。于是我們看到她的強迫癥狀向各方面泛化,并且有可能繼續泛化。

    另一方面,小雯對媽媽的“高壓政策”會本能地產生反抗和怨恨,但面對一個沒有丈夫支持的焦慮母親,童年的小雯即便反抗了也只會遭受更強大的鎮壓。所以她不得不把內心對媽媽(包括對爸爸)的憤怒、焦慮、沖突、糾結統統壓抑下去,最后只能又通過強迫性癥狀表達出來。如擔心自己認不出父母,找不到自己家,就很可能是因為小雯潛意識層面想攻擊父母、逃離家庭,但意識層面又不允許自己這樣想。                    

    如此便驗證了那個經典的等式: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我想,大部分的強迫癥患者,內心里也常常上演著類似這樣矛盾糾結的戲碼吧。這也許就是強迫癥的根源之一:患者潛意識中被壓抑下去的矛盾、糾結、沖突,被扭曲成強迫思維,外化到強迫行為上進行釋放。遺憾的是,這樣的釋放無法觸及根本。

    那么,遇上了強迫癥這樣的洪水猛獸,我們該怎么辦?目前已知的有心理治療(如著名的森田療法、認知行為治療等)、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物理治療等。除了這些之外,催眠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我們來看強迫癥是什么,意識層面知道我這樣想這樣做不必要也沒意義,但身體就是不斷發出焦慮和出錯的信號,而身體感受是潛意識的表達,所以強迫癥就是意識和潛意識嚴重不一致的表現。

    另外,每當強迫觀念襲來時,那種“不確定”的感覺(即定義)伴隨著各種難以忍受的負面體驗(即負面的聯系),使得患者被逼無奈進行強迫行為來減輕焦慮(即反應),從而形成了牢固且負面的定義——聯系——反應,像自動程序一樣被寫在了潛意識里,意識上做再多的努力去轉移或者克服也很難消除,所以患者也往往因此發展出過度的自我控制。

    那么催眠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套固定的流程來打通患者的意識和潛意識——通過制造焦慮狀態的誘導方式打破患者過度自控的狀態,并且讓其充分體會失控的焦慮感受和種種想法念頭,并且讓意識對這些反應正常化,最終自然恢復到平靜放松的狀態。

    這樣一來,失控的焦慮狀態就會變成已知的完整過程,對于潛意識來說就意味著它是安全的、可接受的,也就不需要再激起強烈的“戰斗/逃跑反應”。如此便能轉化原有的負面的定義——聯系——反應,使意識和潛意識達成一致。

    更進一步,在潛意識打開的狀態下,患者曾經發生過的和強迫癥狀相關的根源性情結或創傷事件就有機會自動浮現。同樣地,在催眠狀態下讓這些潛意識中被壓抑的部分意識化,并且充分經歷、完結它,就能起到療愈的作用。

    聊了這么多,最后希望大家能夠對強迫癥多一些了解,對身邊的強迫癥患者多一分體諒,并且在他們獨自與強迫竭力抗爭無果、甚至無望的時候,告訴他們:催眠是一個能夠幫到他們的選擇。


    文:楊世新 | 楊世新廈門海普諾斯催眠療法研究中心

    • 發表于 2016-11-12 00:00
    • 閱讀 ( 63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