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琳為您讀健康》第206期
撰文/資深醫療媒體人 子琳(微信公眾號:子琳為您讀健康)
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防癌體檢中心主任 李槐/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防癌體檢中心副主任 張凱/北京健康管理協會會長 杜兵
真相一:防癌體檢不能篩查出所有癌癥
您知道嗎?腫瘤并不是咱們想的那么簡單,光類型就有上百種呢。而防癌體檢并不能將這幾百種類型的腫瘤都篩查出來,只是針對六大類腫瘤有有效的篩查手段,依次是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
看到這您肯定會問,既然防癌體檢只能查出六類腫瘤,那我們做防癌體檢還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咱們國家,就屬這六大類腫瘤最高發,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它們共占咱們國家所有類型腫瘤的80%。所以把這六大類腫瘤的篩查工作做好,就能大大降低腫瘤的死亡率,對腫瘤的早發現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真相二:防癌體檢不是人人都能做
前段時間在微信朋友圈里有個帖子瘋傳:《不建議健康人做防癌體檢》。那么這個說法科學嗎?專家告訴我們,防癌體檢是給腫瘤高危人群準備的,畢竟有些是微創檢查,而且過度緊張也容易給人造成心理負擔。那么這高危人群是如何界定的?我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腫瘤的高危人群呢?
1、看看自己多大年紀
衡量高危人群的一個標準就是年齡,如果您的年齡大于50歲,那么就可以進入防癌體檢的范疇了。但乳腺癌相對比較特殊,因為乳腺癌的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在中國,40歲就算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了。
2、看看自己是哪一類腫瘤的高危人群
每種腫瘤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肝癌,咱們國家有一大類人群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而乙肝病毒是導致肝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乙肝病毒攜帶者需要定期做防癌體檢。
防癌體檢當中的超聲+血液甲胎蛋白檢測,就可以比較準確的發現肝癌的端倪。甲胎蛋白的升高,通常是預示著肝癌的發生。再就是肺癌,長期吸煙和被動吸煙是一個重要的高危因素。胸部的低劑量CT是常用的肺癌篩查辦法。
如果您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常饑一頓飽一頓不按時吃飯、喜歡吃燒烤類食物、有胃癌家族史、以及長期左上腹疼痛,這都屬于胃癌的高危人群,胃鏡可以準確的篩查出胃里是不是長了腫瘤。
食管癌是一種地域性疾病,河北、河南、山西、福建、新疆、江蘇、甘肅和安徽,都是高發地區。這些地區喜歡吃燙食、粗食的人,就應該定期做防癌體檢查一查。
對于乳腺癌來說,不生育、生育不哺乳,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都屬于高危人群,鉬靶+超聲就能準確的發現問題。
50歲以上喜好飲酒、吃肉的男性,有乳腺癌家族史,這是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結腸鏡是一個準確的篩查方式。

真相三:不同類型的腫瘤,隔多久篩查一次也有講究
常常有人問:“為啥我做了防癌體檢,還是得了腫瘤?”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篩查間隔出了問題。很多人都只關注我該不該查,具體查哪項。很少有人知道,不同類型的腫瘤,篩查的間隔期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結直腸癌,如果通過結腸鏡發現沒問題,那么接下來就可以等個5-10年再查。但對乙肝患者來講,他們做肝癌的篩查就不能間隔的時間太長,間隔6-8個月就得再查。
因為肝癌長得很快,但是如果能在早期被發現,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肝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更早的去發現。專家告訴我們,小于3公分的肝癌被稱為“小肝癌”,它的治愈率在90%-95%。
作者介紹
子琳,資深醫療媒體人,醫學科普專欄作家。原北京電視臺健康節目導演,深耕健康傳播領域近10年。2015年10月創辦醫學科普專欄《子琳為您讀健康》,訪京城三甲醫院名醫上百位,寫最權威醫學科普及名醫故事。擅長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大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