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自由女神像頭戴七束光芒冠冕,右手高舉火炬,左手執石槌,基座兩側還分別站著兩只展翅欲飛的自由鳥。
廣州的黃花崗公園,矗立著中國唯一的自由女神像。
在造型上,這座自由女神像可以說是紐約自由女神像在中國的“姊妹版”,她們都是頭戴冠冕,身穿長袍,右手高舉一把火炬。不過,與后者享有的鼎鼎大名相比,前者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就連廣州本地人,很多人也不知道她的存在。
據廣州的文史學者盧潔峰的考證,黃花崗烈士墓園的設計理念出自林森,自由女神像則是由美洲華僑捐獻,仿照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在美國制成后,于1920年代運至廣州。
這座自由女神像來到中國的時候,正值國民黨改組,幾年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承北伐余威,完成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
漂洋過海而來
1911年,“三二九”廣州起義的槍聲消散后,烈士遺骸暴尸街頭,幸得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葬,烈士遺骸才得以歸葬黃花崗。
辛亥革命后,整修黃花崗墓園由廣東省議會提上議程,但因時局動蕩,一直到1917年,烈士墓地仍然是“不封不樹”。
1918年,烈士方聲洞的哥哥方聲濤在廣州衛戍司令任上募集捐款,在黃花崗烈士墓壙上營建了一個方表墓冢。
同盟會元老林森和方聲濤一起推動了黃花崗烈士墓的營建。1918年,林森到廣州再次上任參議院議長一職,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悼黃花崗烈士,營建規制化的墓園。
為此,在駐穗期間,林森為籌集營建資金,向海內外的國民黨黨部、民間社團和華僑團體等多方募捐。
在捐啟中,林森寫道,民國肇建,仰賴諸志士犧牲無數生命,也離不開海外僑胞慷慨捐助的以血汗換來之金錢,不知幾經艱險,才將滿洲君主推倒而造以共和政體,而今民國已歷八載,黃花崗上仍是風雨凄凄,愿海內外關注革命事跡之人士,合力在黃花崗公建締造七十二烈士紀功坊,“足以喚起國民觀感”“為吾黨最光榮之紀念”。
除了捐啟,林森還隨函附上建筑圖樣、合同、工程規格、估價詳單,以及募捐辦法和說明書等。
1919年,林森集眾人之力,在黃花崗方表墓冢當中建立了一個四柱墓亭,墓亭柱式仿西方風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自由鐘形亭頂。這個墓亭和方表墓冢以及墓亭內的墓碑碣,奠定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核心輪廓。
1921年,黃花崗墓園建筑已初具規模,林森決心集中余力筑起紀功坊,“雖不敢媲美華盛頓之紀功坊,而留此大建筑于國內,表示國民黨之魄力。想各同志亦多贊成此事。各地和尚以出家孤力,尚能建高塔以留千古,此為先烈紀功,合力而成,應不難收眾擎易舉之效……”
林森不是設計師,但紀功坊的設計理念卻由他主導。對此,盧潔峰說,林森少時受教會教育,后來又在美國生活過很長時間,且在華僑群體中擁有很大影響力。這樣的生活經歷,使得林森受美國的政治理念熏染很深,他也就很自然地要把這些理念體現在紀功坊的設計中。
中國的未來,向來為北美華僑熱切關注。為了實現他們建立一個西方式的強大中國的愿望,北美華人在辛亥年以前,就不斷要求清政府建立全國議會。
辛亥革命爆發后,在美國華人群體中影響力最大的中文報紙《中西日報》發文熱情歡慶:在經歷幾千年的君主獨裁統治之后,中國終于成為一個民主共和國了!
矗立在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一直都是美國自由理念的最鮮明的象征。既然中國也邁入了“新紀元的開端”,那么,她也應該矗立在中國的土地上。

廣州黃花崗公園的自由女神像
抱持這一理念的北美華僑,仿照紐約自由女神的樣子,捐贈了一座石制的自由女神像。漂洋過海而來的她,由林森等人安立在黃花崗紀功坊的頂端,與紀功坊前四柱墓亭的自由鐘形亭頂相呼應。
這座來到中國的自由女神像,頭戴七束光芒冠冕,右手高舉火炬,左手執石槌。在自由女神像基座的兩側,還分別站立著兩只展翅欲飛的自由鳥。
長期以來,很少有人對林森的設計理念進行詳細解讀。對此,盧潔峰說,結合林森的個人生平、理念以及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鐘的布局安排,其中的寓意是很明顯的,“她右手拿火炬,左手拿槌子,就是寓意敲擊自由鐘。先用火炬照亮黑暗,再拿槌子敲擊,以喚醒民眾,追求自由、追求民主共和。”
在美國費城的獨立大廳外,一直都懸掛著美國的自由鐘,1774年的大陸會議和1775年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都敲響過此鐘。它是美國獨立戰爭最主要的標志,象征著自由和公正。鐘面上刻著出自《圣經》上的文字:“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
1997年,盧潔峰參加一個訪問團到了美國,也因此和自由鐘有了一面之緣。在美國,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鐘分置兩地,而在黃花崗,兩者近在咫尺。對此,盧潔峰說,如此看來,自由女神手中的槌子就是寓意要敲擊自由鐘的。
被遺忘的“女神”
在這座自由女神像來到中國的前后,孫中山也提出了“再舉革命”的主張。1919年,孫中山把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亦公布了“規約”,規定“本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
1923年的中國又是一番什么情境呢?以自由女神像為代表的憲政理想沒有散發出應有的光芒,反而一步步陷入泥潭。它不僅沒有給中國公眾帶來平等和自由,甚至也沒有能夠如廣大中國人所期望的消除沖突,統一國家。
古老的中國在經過一番掙扎后,反而又陷入無休無止的政爭和軍事沖突中。自由女神像高高地矗立在黃花崗上,她跨越了一萬多公里的海路而來,卻尚未展現她的美好,就被人們迅速地遺忘了。
隨著國民黨執政并宣布中國由“軍政”時期進入“訓政”時期,他們已經不再認為黃花崗上的自由女神像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理想標志了。1930年,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七十八次會議議決成立修筑(重修)黃花崗委員會,隨即擬定重修黃花崗計劃。
該計劃的第十條這樣寫道:“紀功坊上之自由神,為外國人崇拜之偶像。七十二烈士墓,為崇拜中國革命先烈而設,不宜有外國偶像在墳場中。若取‘還我自由’之意義,可將該自由神遷往適當地點,只作點綴品,惜技術上太惡劣耳。”
作為黃花崗的資深研究者,盧潔峰在談到這一段歷史時極為痛心,她說:“當國民黨說這是外國的偶像時,它已經不明白林森的理念了,它不需要自由女神做他們的奮斗目標了。”
黃花崗上的自由女神像,就這樣以“重修”的名義,被拆了下來。同時被拆下的,還有她腳下左右兩側的兩只自由鳥。
一個圓形的“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取代了自由女神像的位置,立于紀功坊的層層疊石之上。
當時的黃花崗墓園配備了完善的管理用房,盧潔峰說,自由女神像當時雖被拆除,但并沒有被毀壞,而是放在黃花崗的管理用房里保存了起來,已拆除的自由鳥也被同時保存。
未幾,抗戰軍興,廣州淪陷,日軍進入黃花崗,墓園里大量林木被砍伐,勢薄力單的“黃花崗管理處”也無力在這一時期對墓園做有效的管理,但是,存放在管理用房里的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鳥并沒有遭到破壞。
抗戰勝利后,當時的廣州市財政局、社會局、工務局等方面組織力量對黃花崗墓園做了整修,黃花崗在大體上恢復了抗戰前的面貌,但是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鳥依然落寞地躺在庫房里。
“女神”歸來
在黃花崗,每逢“三·二九”起義紀念日,廣東省、廣州市的各界人士都會來到烈士墓園,舉行紀念儀式。
1981年是辛亥革命70周年,這一年的黃花崗之役70周年祭更是一場重典。中央成立的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籌委會獻的花圈,表明了這一次祭奠之隆重。在這場祭奠之前,政府撥款重修了七十二烈士墓,修復了地界碑亭,也重塑了自由女神像。
重塑的自由女神像由連州青石雕刻而成,依然矗立在紀功坊頂端。與最初的自由女神像相比,她在造型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新的自由女神像的右手還是高舉火炬,但左手拿著的變成了一本書,“象征法律,意思是人們必須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享受自由”。
此外,新的自由女神像的相貌也中國化了,“兩位雕塑家塑造這個自由女神像時,參照巴黎、紐約兩座自由神像,略加變化,例如神像的臉容是中國型的;長衣腳下的皺紋簡化了,從而顯出淳樸的美”。(徐續,《黃花崗》,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自由女神像得以重塑,石槌變成了書本象征法律
來到黃花崗的人們,在第一眼看到自由女神像時,往往感到驚訝,因為多數人都意料不到,在中國,居然也有一座作為紀念性建筑物的自由女神像(那些在景區中,以招徠游客為目的而豎立的“自由女神像”除外)。人們往往把這一體驗,寫在他們歸家后的游記中。
自由女神像也出現在這一時期的詩歌中。《1987年詩選》一書收錄了作者為筱敏的《黃花崗》一詩,其中寫道:“三月從自由女神的手臂瀉下來/女神總也不老/自由總也不死/黃了又綠了開了又謝了的三月。”
在80年前,胡適也曾以“粵謳”(文人雅士用廣東方言擬寫的民歌)的形式,寫過黃花崗的自由女神像:“黃花崗上自由神,手揸花把照乜人。咪話火光唔夠亮,俾佢嚇倒大將軍。”那時的胡適恐怕不會想到,圍繞自由女神像,后來會發生那么多的故事。
看歷史公眾號:EYEONHISTORY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