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歷史上最短最悲劇的造反行動,僅三天就失敗身死!

    中國歷史時間長,朝代多,據說造反次數之多,頻次之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毫無疑問造反是個高風險的工作,古往今來那么多人干這個,但成功的無非那么幾個,剩下的,都免不了悲慘的結局。在這些失敗的案例中,有一例顯得那么與眾不同,令人不忍直視:一個足智多謀的將軍,手握二十多萬重兵,卻僅僅造了三天的反就失敗身死。這大概是史上最悲劇的造反行動了。

    1

    持續時間長達三天的造反

    公元263年,曹魏發動了對蜀漢的最后一戰,十八萬大軍由三位將軍率領,以黑云壓頂之勢展開了攻擊。不久魏國老將鄧艾偷渡陰平,直下成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很快鄧艾就被人告發有謀逆之嫌,于是此次伐蜀戰役的主將鐘會派人逮捕了犯罪嫌疑人鄧艾,并將其押解北上。

    公元264年的正月十五,鐘會進入成都。

    之后,作為司馬昭心腹的鐘會給了老板一個大大的驚喜:他反了!

    在進入成都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鐘會把魏國參加戰役的高級將領和蜀國的官員請到朝堂上,然后猝不及防地拋出了一道郭太后的遺詔,說是讓鐘會起兵廢掉司馬昭。魏蜀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響應。鐘會也不客氣,讓自己的親信代領諸軍,然后把仍在震驚中的眾官員關入小黑屋,關閉了城門宮門,派重兵把守。

    這時候魏國的諸位將領才緩過神來:這小子是要造反啊!

    被關押的將領里有一個叫胡烈的,想辦法給兒子胡淵發了條短信,說鐘會挖了個大坑,要把魏國的士兵都殺掉然后推坑里埋了。胡淵一看這不得了啊,就把這個消息散布了出去,一夜之間,幾乎所有魏兵都聽說鐘會要殺人埋尸了。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于是士兵們自發組織起來,在正月十八這天發動了反叛亂的叛亂,鐘會及其一小撮造反集團很快就死于亂軍之中。

    至此,此次造反行動正式宣告失敗。從正月十六起事,到正月十八失敗,兩頭都算上,也只有三天。

    短短三天時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武將謀反持續時間最短的尷尬記錄,這是任何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反叛者都是無法接受的。

    毫無疑問,鐘會是個很聰明的人。

    他生長于名士之家,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曾被司馬師稱贊為“王佐之才”。

    他出仕后的經歷也很亮眼:曾參與平定兩次淮南叛亂,在平叛過程中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可謂出了不少風頭;幫助司馬昭粉碎了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成功成為了司馬氏的心腹;公元260年升遷為司隸校尉,官位雖然不高但很有實權,朝廷大小事無不插手;公元263年魏國發動滅蜀戰役,被任命為大軍的主將。

    由這份履歷表可以看出,鐘會確實是個聰明且有能力的人。按說這樣的人一般都謀定而后動,滴水不漏。現在搞個叛亂竟然三天就玩完,這發揮實在是太失常了。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影視人物劇照。鐘會

    (圖)鐘會(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謀士、書法家,太傅鐘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

    2

    鐘會的造反為什么會失敗

    可能很多人都能感覺出來,鐘會這次造反,準備不充分。

    這確實是行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但準備不充分的原因就比較奇葩了:造反這種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大事,他竟然是臨時起意干出來的!

    具體來說,在魏國的滅蜀戰役取得勝利之后,鐘會確實有了反心;但在滅蜀戰役之前,甚至在鄧艾攻下成都之前,鐘會應該都沒有想過要造反。

    這要從魏國攻蜀的起因說起了。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兩國之間的沖突,這場戰爭的背后,是政治上的訴求。

    這場戰役發生的三年前(公元260年),當時在位的魏國皇帝曹髦由于實在無法忍受司馬氏的專橫跋扈,準備武力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反鎮壓,年輕的皇帝也被司馬昭的手下弒殺。

    這件事一下子把司馬昭頂上了風口浪尖。

    雖然當時的情況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從名義上講畢竟曹為君司馬為臣,這種赤裸裸的弒君行為是政治上不正確的,嚴格說來屬于大逆不道。

    司馬昭為了撇清自己趕緊殺掉了直接弒君之人,但仍然處于巨大的道德和輿論壓力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只能想辦法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并立下大功,才能擺脫輿論危機,進而在政治上進一步積累篡位資本。

    于是司馬昭看上了蜀國這個軟柿子。


    ▲影視人物劇照。司馬昭

    (圖)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所以,伐蜀之役的政治意義要大于軍事意義。

    司馬昭一開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這場大戰役獲取政治利益,而不是非要把蜀國怎么樣。

    鐘會作為司馬昭的心腹,對此洞若觀火。他并不是個老實人,此時也確實已經有些飛揚跋扈,但他是明白領導的真實意圖的,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沒有太多想法。

    也就是說,他在戰役開始的時候并沒有想過要搞大事,因為他對伐蜀戰役的定位和司馬昭一樣,也是積累資本,而并非要借此謀反。

    蜀漢面對魏國的攻勢全面收縮防守,姜維等一干蜀將放棄了漢中,全力退保劍閣,使得鐘會久攻劍閣不下。此時魏國已經得獲取了漢中之地,司馬昭也因此而進位晉公并加九錫。

    九錫是什么東西大家都懂的,可以說這時候司馬昭已經達到了積累政治資本的目的,戰爭主要目的已經達成,所以鐘會已經準備拍拍屁股走人了(史載“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進一步說明直到此時鐘會都還是沒有野心的。

    但一根筋鄧艾卻很不解風情,他偷渡陰平,一不小心把成都連鍋端了。這下瞬間把事情搞大了。蜀國政權已經不存在了,當把鄧艾拿下以后,鐘會幾乎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于是他的野心也一下子膨脹了起來,對一個參謀型人員來說,如果錯過這次機會,以后可能不會再有機會了。應該說,直到此時鐘會才有了反意,才開始做造反的準備工作。

    說實話這樣的機會確實難得,但也確實是個意外,所以沒有給鐘會太多的準備時間。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參謀型人才畢竟不是造反的料,鐘會在準備過程中簡直昏招頻出。

    他沒有花時間爭取魏國參戰將領的支持,而是簡單粗暴地將他們一概關押起來,這就相當于給自己埋了個大雷。姜維曾建議他干脆把這些將領全殺了以絕后患,他又猶豫不決,沒能下手。

    魏軍士兵大多是關中人,心戀故土,鐘會也沒有想辦法安撫軍心,而是放任謠言流傳。可以說鐘會在匆忙之中連一些關于造反的基本常識都忘了,在聯系舊部、打壓異己、構筑工事、征集糧食、據守城池等準備工作統統沒有做——或許來不及做——的情況下,項目就匆匆上馬,此時作為鐘會頭號心腹共謀大計的人竟然是蜀國人姜維,真是件非常滑稽的事情。

    所以鐘會的造反,主謀本人幾乎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和規劃,起事之前基本上沒有做任何準備工作,也沒有獲取全國全軍上下的任何支持,失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魏滅蜀之戰

    3

    鐘會為什么要造反

    鐘會為什么造反,這個問題也是歷來爭論的一個焦點。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更不會有無緣無故的造反。只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才會支持鐘會即便萬分匆忙仍然要干上一票。

    首先,鐘會的行為,是有社會基礎的。

    大家都知道,鐘會的老板司馬氏,和司馬氏的老板曹氏,其得國的手段都是不太光彩的。曹氏架空了漢朝皇帝,最終篡位;司馬氏又架空了曹魏皇帝,眼看著也要上位了:這都給臣下作了個很不好的榜樣。你能做初一,我為什么就不能做十五?

    當時的政治土壤,是很容易滋生反叛的種子的。

    從王凌到諸葛誕,已經反了好幾撥了,鐘會只能算趕了個晚集。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鐘會手握大量資源之后會有些想法,并非不可理解。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認為鐘會是忠于曹氏的,他造反的目的是為了復興曹魏。

    個人認為這個觀點非常值得商榷。

    鐘會跟司馬氏的關系不是小好,而是大好,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時代鐘會都非常得到重用,并且雙方私交也甚密。255年司馬師在征討毌丘儉的時候病亡,魏帝想趁此奪取司馬昭的兵權,也正是鐘會出謀劃策,一舉粉碎了魏帝搶班奪權的陰謀。

    從這些史實中,很難看出鐘會有忠于曹魏的跡象。

    鐘會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于對自身利害的考慮。

    鐘會曾說過,“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他擔心的是自己功高震主,難免鳥盡弓藏。

    他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這種關系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是不靠譜的。

    史書記載在鐘會帶兵前后不少人都提醒司馬昭要當心他,當時的鐘會雖然未必有反意但這種風聲他不可能沒有聽到,也不可能沒有想法。同時他作為司馬昭心腹的位置逐漸被賈充等新貴所擠占,這都加深了他的危機感。


    ▲曹魏

    (圖)魏國(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事實證明司馬昭對鐘會確實也并不放心。

    鐘會剛進入成都就收到了司馬昭的來信,信中司馬昭表示他擔心鄧艾不服命令,于是親自率十萬大軍駐扎在了長安,并表示“咱倆很快就能見面了”。

    明眼人都知道鄧艾是個幌子,司馬昭擔心的其實正是鐘會。以當時的通訊速度,司馬昭進駐長安肯定是在鐘會進入成都之前,也就是說司馬昭早就對鐘會不放心了,不等鐘會明確表露出反跡就已經有了行動。這自然嚇到了鐘會,成為了他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域加成。

    蜀地交通不便,外面想打進來還是很困難的。

    鐘會本人就是這樣,要不是鄧艾兵行險招,他很有可能連成都城墻的邊都摸不著。所以說蜀地就是容易讓人有搞割據的想法,漢末最早形成割據勢力的軍閥之一就是益州牧劉焉,后來劉備也據此而立國,三分天下有其一。

    鐘會覺得自己就算造反不成功,也能退回蜀地學劉備偏安一隅。既然這樣為什么不試一試?

    所以,鐘會的造反,在行為上看雖然是臨時起意,但從動機上講,卻也是事出有因。

    只不過他對形勢判斷不準確,準備不充分,雖有地利但毫無人和,匆忙行事,以至于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悲劇,還搭上了自己和鄧艾、姜維三大牛人的性命,真是令人慨嘆不已。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飲馬江湖

    • 發表于 2016-12-30 00:00
    • 閱讀 ( 71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