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說醫學,說一個動物界美人計的故事:蛇蝎美螳。
動物界也有美人計
智能人類社會存在大量的欺詐行為。在動物界,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通常必須遵循誠信原則,這是個體生存和穩定進化所需要的。
但是,也有少數例外,有的物種中的部分群體之間存在顯著欺詐行為,并作為策略獲得進化延續。
蛇蝎美人假說就是其中一種理論解釋。這種理論認為,某些雌性為了獲得保障生殖能力的營養需求,可以用虛假的性信息來引誘雄性個體并將其獵殺以充作食物——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動物界的美人計。
蛇蝎美螳
澳洲芽翅螳螂(Pseudomantis albofimbriata)種群中就存在這種例子,我們不妨將澳洲芽翅螳螂稱為蛇蝎美螂。
在人類,語言實主要的交流途徑。語言的高度發達取代了大量其他信息交流方法。在動物,信息交流大量依賴于釋放化學信號物質來傳遞信息,特別是性信息傳遞中。這些物質被稱為信息素。螳螂的求偶過程就依賴于信息素的傳遞。
螳螂典型的求偶交配程序包括雄性追尋雌性散發在空氣中的性信息素而主動搜索雌性配偶,然后交配,這也是多數動物的求偶模式。
但是,這種澳洲芽翅螳螂,雌性個體,尤其是處于饑餓和營養狀態不良的雌性,有時卻利用散發虛假的性信息素引誘并獵殺雄性,以獲得足夠營養資源來顯著改善她們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繁殖產量。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凱瑟琳·L·巴里和她的同事們通過實驗為蛇蝎美人假說提供了證據。
研究人員將雌性澳洲芽翅螳螂分成4組,分別給予四中不同喂養狀態(“極差”、“差”、“中等”和“好”),然后雄性螳螂在被遮擋視覺情況下在各組雌性螳螂之間做出選擇。
結果,雌性個體的身體狀況和生育能力與食物供給量之間呈線性關系,就是喂養越好營養狀態越好,生育能力也就越好。但是,在性魅力卻出現某些相反情況。也就是說,盡管喂養極差的雌性個體身體狀況、生殖能力較其他個體顯著不良,而且存在獵殺蠶食雄性配偶的“前科”,但是卻有著比其他營養良好個體顯著更強的對于雄性個體的吸引力。
說明,喂養狀態差的雌性螳螂通過散發虛假性信息素誘騙雄性個體,目的不單純是為了交配,同時被勾引來來的雄性還作為盤中餐來改善自己的伙食,改善營養狀態而最終提升繁殖能力。
此外,如果將喂養非常差的雌性的資料從分析中去除,則繁殖能力力與吸引力之間存在正相關性。這說明,如果整個群體中個體營養狀態普遍是好的,就不會有雌性螳螂使用美人計來誘騙和獵食雄性。
綜合來看,這種螳螂在信息溝通中固有的誠實與顯著的不誠實的情況并存,采取哪種策略取決于當時的營養狀態。當然,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繁衍后代,種群穩定的進化。
這項實驗首次為動物之間通過化學信息進行性欺騙提供了實證研究證據,為蛇蝎美人假說提供了證據支持。
螳螂
螳螂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昆蟲,所有螳螂品種都擁有健碩和強有力和多刺的前肢——也稱“大刀”——為其特征標志,因此在我國也稱為刀螂。刀螂通常以體型較小的昆蟲卵、幼體和成蟲為食,又是也可能捕捉體型大的昆蟲,像蟬或飛蝗。因此,才有螳螂捕蟬的說法。

螳螂捕蟬
澳洲芽翅螳螂
澳洲芽翅螳螂,也叫假性花園螳螂(False Garden Mantis),當它舉起一側前肢是外形珀斯正在祈禱的少女,因此也有祈禱螳螂的美稱。它澳大利亞分布最為廣泛的螳螂品種,前肢內側有黑斑點為該品種的特征。

綠色、雌性澳洲芽翅螳螂。這也是那期雜志的封面圖
頭呈典型三角形,體色有綠色和褐色兩種。

頭部成典型的三角形

褐色雌性個體
雄性成年個體體長約6厘米,體形相對“苗條”,生有可以覆蓋整個腹部的翅膀,因此可以飛。

正在蠶食一只蚱蜢的雄性澳洲假花園螳,翅膀覆蓋整個腹部
雌性成年個體體長可達7厘米,具有一個龐大的腹部,翅膀只能覆蓋一半的腹部,身體相對笨拙,不能飛,因此,撲食能力相對于雄性為弱。

正在蠶食一只蚱蜢的雌性澳洲假花園螳,翅膀只能覆蓋一半的腹部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在雌性個體在饑餓時不惜采用使出美人計戰術引誘和獵殺雄性配偶來營養自己并獲得更強的繁殖能力的原因。
參考文獻:
Sexual deception in a cannibalistic mating system? Testing theFemme Fatalehypothesis
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2/1800/20141428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