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島核電站2號機組內輻射值爆表,幾十秒可致死”的消息引人關注,也再一次引發了關于“輻射危害”的話題。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從家用電器、家居裝飾,到電子產品以及各種安全檢查和醫療檢查等等。這些輻射和福島核電站的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一樣嗎?哪些無需擔心,哪些輻射則應該盡量避免?對于生活中的有害輻射,怎樣做才能保護自己?
本期【有請大醫生】我們特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唐磊給大家詳細說說。
Q:每天接觸手機輻射,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危害?
答:不會有危害。
輻射分兩種,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種輻射都是電磁波,區別在于頻率和波長不同。

電離輻射頻率高,波長短、能量大,能夠從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縛狀態中放出一個或幾個電子,使物質產生電離,也能在穿透人體組織的時候破壞DNA、殺傷細胞、造成機體損傷同時存在致癌風險。常見的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CT檢查、PET-CT檢查等等。
非電離輻射波長長、但頻率和能量較低,不會使物質原子或分子電離,常見的包括微波爐、無線WIFI、手機、雷達、電視、電腦輻射等等。非電離輻射不會殺傷細胞或破壞DNA,而是產生熱效應。
Q:打手機時間長了耳朵發燙,難道是手機輻射量爆表了?
答:不是,這是非電離輻射的熱效應。
接打手機時,人體的水分子受到電磁輻射會相互摩擦,進而引起機體升溫,這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非電離輻射的熱效應。類似的情況還有微波爐,通電之后微波爐的輻射通過使食物中的水分子極速運動而產生熱量,并把熱量傳給食物及食物器皿,這也是微波爐的加熱原理。
這種熱效應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微弱,因此無論是打手機還是使用微波爐,都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Q:手機接打電話時輻射增強,會對身體有影響嗎?
答:輻射增強也還是非電離輻射,對身體不會有影響。
從非電離輻射到電離輻射,頻率呈幾何倍數增長,也就是說電離輻射的頻率要比非電離輻射高10的N次方(千倍或萬倍)以上。所以即使接打電話時手機輻射量稍有增大,但也還是局限在非電離輻射的范圍內,大可不必擔心。
再形象點舉例,手機放身邊不用的輻射量相當于我輕輕打你,接打電話的量等于我再用力點打你,但除了稍微有點疼,對你都不會有任何傷害。而電離輻射就不一樣了,相當于我拿鐵棍子暴揍你,那個后果就嚴重了,輕則骨折,重則喪命。
Q:手機放枕邊等于大腦至少接受輻射8-9小時,這恐怕有危險吧?
答:手機放枕邊的危險性缺乏研究證據支持,如果擔心其輻射風險,可以把手機放在離枕頭至少50厘米外。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關于手機放枕邊睡覺是否會有健康風險甚至致癌風險的相關研究結論。出于倫理方面考慮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準確的研究結論恐怕也比較難以獲得。
不過可以告訴大家的是,輻射劑量會隨著輻射源與身體距離的增加而銳減。像手機,如果把它放遠一點,比如距離腦袋50厘米以上,那么輻射劑量就微乎其微了。
Q:可世界衛生組織都說了手機輻射是致癌物,還能說它沒危害?
答:世衛組織推測手機或有致癌可能性,但尚無證據證實。
首先,世界衛生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劃定為2b類致癌物,2b是啥概念呢?即“射頻電磁波”與癌癥的發生可能存在因果關系,但證據尚不充分。除此之外,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也屬于2b致癌物范疇。
第二,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射頻電磁波輻射幾乎無處不在。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天然本底輻射每年對個人的平均輻射劑量約為2.4毫西弗,相當于做了一次CT檢查。
《國際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標準》及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對公眾年平均有效劑量限值為1毫西弗;對輻射工作人員年平均有效劑量限值為20毫西弗,標準中的劑量限值不包括天然本底劑量及醫療劑量在內。
我們日常接觸的輻射包括太陽輻射、裝修材料輻射、巖石土壤輻射(也叫本底輻射)、世衛組織提到的射頻電磁波輻射,就連喝水都會吸收輻射。也就是說只要活著,這些輻射就全都無法避免。
“射頻電磁波致癌”,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世衛組織出于謹慎而作出的一種推測,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撐。
Q:孕婦使用手機,輻射對胎兒的影響有多大?
答:手機輻射是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對胎兒沒有影響。
同樣,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非電離輻射對胎兒會產生不良影響。不過還是不建議孕婦長時間接觸手機。如果因為長時間玩手機意味著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活動,或者休息不好,那倒真的會影響寶寶了。
Q:B超、核磁、X射線和CT,哪些醫療檢查有非電離輻射?哪些有電離輻射?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
答:
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胸透、腹部平片、胸部平片)、CT、PET-CT、核醫學造影檢查(骨掃描);一般做一次胸透的電離輻射劑量是1個毫西弗左右、拍一次胸片大約有0.1個毫西弗、現在做一次CT篩查的電離輻射劑量也差不多有1-2個毫西弗。
非電離輻射:核磁共振、B超。
建議大家看病的時候把之前做檢查種類、時間、頻率和次數如實向醫生說清楚,以避免重復照射。
Q:孕婦能做有電離輻射的醫療檢查嗎?
答:能做,但最好先咨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再進行檢查。
美國婦產科協會發布的指南明確指出,孕婦接觸電離輻射劑量不超過5毫西弗對胎兒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對于有懷孕打算的女性,建議遵循“十天原則”:即盡量在月經結束的10天之內接受電離輻射醫療檢查,比如CT、X射線等等。這個時期懷孕的可能性相對較小,電離輻射不會影響到胎兒。
對于因病或者其他問題需要接受X射線、CT、增強CT等有電離輻射醫療檢查的孕婦或備孕女性,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建議,由醫生來判斷此時是否應該接受此類檢查、有無其他替代方案、相應的輻射劑量和保護措施等等。
遠離有害輻射,還需要知道這些:
通過正規途徑購買的微波爐、電磁爐、吹風機、裝修材料等等,其產品質量和輻射量均符合國家標準,對人體健康不會產生任何損害。
地鐵、機場的行李安檢儀有電離輻射,行李過檢時耐心等一會兒,不要把手伸進簾子里提前取包。
防輻射眼鏡、孕婦防輻射服等市面上常見的防輻射設備對電離輻射無效。由于防范非電離輻射的必要性不大,因此這類產品更多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航空飛行有電離輻射,但劑量很低且在國家允許的范圍之內,無需擔心健康風險。
X光透視儀和CT機一旦關機之后輻射就消失了,所以從醫院放射科、拍片室門口經過時,同樣不用擔心被輻射。
主講人:唐磊

唐磊,醫學博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院門診部副主任。
擅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消化系統腫瘤影像學,近五年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8篇、國際會議報告3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參編專著及教材5部。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臨床研究人才。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及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其他榮譽:
中國醫師協會MDT專委會委員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通訊編委
中華放射學會磁共振專委會腹組委員
中華放射學會青年委員(兼青委腹部學組副組長)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精準醫學與MDT專委會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
題圖來源:123rf.com.cn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系reading@chunyu.m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