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體質”只是一個“偽概念”。人體的不同體液pH值也有所不同,比如胃液就是強酸性的。正常情況下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
人體由70%的水組成。不同種類的生物體的水份含量差別較大。水生的植物和動物體內,水份含量往往偏多。例如,水母身體里的水含量竟占體重的97%。人體的水可以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的水維持著細胞內的物質與細胞外物質的交流,無法用肉眼觀測。細胞外能見的水有血液(占體重8%),淋巴液、腦脊液、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關節液等。身體內所有的液體都在一刻不停流動循環,帶給每個細胞存活所必需的養分,帶走多余的廢料,使細胞始終處于最佳的生存環境。
人體每個細胞都處于液體的“浸泡”中并時刻保持平衡,細胞酸堿度(即PH值)可以通過抽血的方式來檢測。只要肺部呼吸功能和腎臟的排泄功能正常(肺部呼出二氧化碳、腎臟排出氫離子保持酸堿平衡),呼吸和排尿均不間斷,血液里的酸堿度就會一直維持在7.35~7.45。一旦人體血液pH值低于7.35,會發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則是堿中毒。無論酸中毒或者堿中毒,實際上都代表身體器官出了嚴重的問題,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必須立刻接受正規的醫療照護。
癌癥與酸性確實能扯上一點關系,但并不是“酸性體質”誘發了腫瘤。而是腫瘤的生長會導致實體瘤周邊的微環境變酸。這是因為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快,而在腫瘤組織中血管的供應往往跟不上腫瘤細胞快速擴增的腳步,供應的氧氣和養料不足。腫瘤細胞總是處于缺氧和缺養料的微環境中生長,新陳代謝過程也與正常細胞不同,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謝產物,使得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降低。
最后要說明的是,食物的酸堿性不對人體細胞酸堿性構成影響。無論攝入的是酸性還是堿性食物,到了胃里被強胃酸的胃液混合后,都會變成酸性,到了腸道又被堿性的膽汁、胰液、腸液的混合,變成了堿性。從腸道吸收到血液,如果酸性分子多了,腎臟工作量加大,多排出一些酸;如果堿性分子多了,肺就多呼吸一些,多排泄一些堿,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竭力保持體內的PH值在7.35~7.45,讓細胞保持健康的狀態。
(答案來自流言百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