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長,是蜀國著名大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后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后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然而如此優秀的將軍卻在諸葛亮去世后被馬岱斬殺,并被滅三族!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些人開始千方百計企圖顛覆歷史名人的形象,比如現在網上有人指責是諸葛亮千方百計害死了魏延,使蜀國失去了晚期最優秀的將領,最后導致蜀國被魏國輕松滅掉,在這些人的眼中諸葛亮就是一個獨裁主義者、陰謀家,千方百計害死了魏延。他們的證據如下:
一、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當時魏延為打下長沙城立下了汗馬功勞,并且救下了老將黃忠,如此大的功勞,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就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示眾,理由居然是魏延腦后有反骨!而且此后不止一次這樣敲打魏延,造成魏延一直活在有反骨的陰影之中!
二、魏延在劉備時期備受重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于沔陽自稱漢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手握大權成為封疆大吏,風光無限。然而到了諸葛亮的時候,魏延只是軍中一名普通將領,還經常受到諸葛亮的批評指責,時間久了魏延自然越來越心生不滿。

三、魏延隨軍北伐,多次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愿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并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這樣長安以西都被蜀國奪取了。但是諸葛亮對于魏延的計策不予理睬,造成魏延恨自己才能無處展示,怨恨自己不被重用。
四、諸葛亮在臨死前,把三軍托付給楊儀、姜維等人,卻沒有召見魏延,并且還給馬岱授予錦囊妙計,明知道魏延與楊儀一直不和,還讓魏延聽從楊儀的命令,一旦不聽從,立即誅殺魏延!最終造成魏延被冤殺,蜀國失去了后期最優秀的將領!

事實真如以上說的那樣嗎?
--當然不是。
一、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完全是《三國演義》中為了體現諸葛亮料事如神的需要!
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謀士,但不是神仙!如果諸葛亮真的知道魏延腦后有反骨,他肯定不會只說不做,一定會找借口殺掉魏延的!而且諸葛亮還多次敲打魏延有反骨,更是無稽之談!諸葛亮熟讀史書,自然知道歷史上因為被別人懷疑而不得不反的情況太多了,諸葛亮怎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所以關于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的言論根本是不存在的!

二、魏延在劉備時期是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不假,但是諸葛亮對他也不薄啊!
公元227年,諸葛亮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并被進封為南鄭侯!
魏延跟著劉備那么多年最高官職也只是太守,跟著諸葛亮短短三年,刺史、大將軍都得到了,最重要的是還被封了候!要知道自西漢后,異性最高的獎賞也就是封侯啊!(特殊情況除外)可以這么說,在劉備時期魏延地位很一般,到了諸葛亮時期才成為了蜀國耀眼的政治新星!

三、魏延的計策不被諸葛亮采納,是從國情考慮。
這個不是因為諸葛亮故意和魏延過不去,而是諸葛亮根據蜀國的國情,制定的戰略不是東進長安,而且長安是魏國西北重鎮,又處在關中平原上,即使蜀國一時奪取,也一定守不住,還必然遭到魏國騎兵的沉重打擊,所以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計策。諸葛亮作為三軍統帥,擔負著蜀國江山的重擔,他要對自己做出任何決定都要負責任,自然要三思而后行。而魏延只是軍中大將,他只考慮怎么打仗,而不會考慮戰略性問題,所以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計策是正確做法,是對蜀國江山負責任的體現,沒有任何錯誤!

四、至于說諸葛亮在臨死前安排馬岱誅殺魏延,更是對諸葛亮的侮辱!
在史書記載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安排殺魏延的記載,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殺魏延,根本不用這么費勁,就算劉備活著的時候也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掌管蜀國朝廷大權,一道命令下去直接就可以把魏延殺死!諸葛亮不會不清楚魏延在軍中的影響,只有諸葛亮的威信可以很順利的平息魏延的影響力,不給蜀國帶來動亂,安排別人殺魏延,一定會帶來動亂,消弱蜀國的國力!

歸根結底魏延并非諸葛亮害死的,而是他咎由自取。
作為一名戰功卓諸的將軍,他不懂得謙虛謹慎,反而狂妄自大,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不斷有怨言,諸葛亮一死他更加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而且劉禪年齡又小,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怎么敢把大權交給他?諸葛亮去世后,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
“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么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后的將領呢?”
他不但不知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反而不服從朝廷命令,這就必然被當成叛亂對待。

魏延性格太過跋扈,以至于把滿朝文武都得罪了一個遍,甚至惡名都傳播到了吳國孫權那里,孫權曾說: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想他的名聲之差。古往今來,武將戰功卓著而又惡名遠揚的下場一般都不好,魏延當然也不例外。
魏延不聽從楊儀斷后的命令還可以理解為賭氣,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在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后,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并率軍出擊楊儀大軍,這就釀成大錯再也沒有挽回的余地了。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所以魏延就非死不可了。

三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魏延的評價十分準確,他說: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所以魏延的下場和諸葛亮沒有關系,是自己咎由自取!而且他應該感謝諸葛亮一直對他的照顧和寬容,人人都說魏延壞話討厭他的時候,是諸葛亮一直重用他,讓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賜爵封侯,走上了人生巔峰!然而可惜的是諸葛亮對他的寬容,沒有讓他變得謙虛謹慎,反而更加居功自傲、狂妄不堪!自作孽不可活!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魏紀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