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生命新知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11月30日,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表示,經過多年野外科考工作,他們在新疆哈密的戈壁灘發現超過200枚翼龍蛋化石以及大量翼龍骨骼化石,幫助還原了這一史前“空中霸主”的發育成長史。215枚翼龍蛋為橢圓形,長軸多約為6厘米。其中,有16枚含有三維立體的翼龍胚胎化石,系人類首次發現。

砂巖中保存的兩百多個翼龍蛋(圖片來自網絡)
翼龍VS恐龍,傻傻分不清楚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翼龍當做恐龍。其實,翼龍雖然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卻并不是會飛的恐龍,而是和恐龍一起同屬于被稱為主龍類的爬行動物。

復原的哈密翼龍生態圖(繪圖者:趙闖)
現生能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僅有鳥類和蝙蝠,而翼龍則是第一個能夠進行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在大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翼龍已經開始書寫他們稱霸天空的歷史。
而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中,翼龍徹底地從地球上消失了,唯一給我們留下的就是那些或完整、或稀少的翼龍化石。
如何識別翼龍?
在翼龍存活的1.7億年歷史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翼龍類型。
按照傳統的分類系統,翼龍目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后者相對進步。
而自系統發育學在翼龍研究中被應用以來,其結果都顯示僅有翼手龍類是一個單系類群,即由一個共同祖先和其所有后裔共同組成的自然存在的分類單元;而“喙嘴龍亞目”是一個包括翼龍目所有基干類群在內的復系類群,復系類群是人為劃分的分類單元,在現代的研究中一般避免使用,所以多稱其為非翼手龍類。但是由于“喙嘴龍亞目”一詞使用歷史較長,知名度較高,所以目前在很多讀物中仍然可以見到。
翼手龍類都具有愈合的鼻眶前孔,翼掌骨明顯加長,縮短的尾部和退化的第五腳趾,這些特征與非翼手龍類明顯不同。很長時間以來,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間斷,而以上任一特征都可以用來區別這兩大類。

翼手龍類(圖片來自網絡)
自從2009年中國遼西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以來,翼手龍類的起源逐漸清晰起來。
以悟空翼龍和達爾文翼龍為代表的悟空翼龍類具有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的鑲嵌特征,其頭部骨骼類似于翼手龍類,具有愈合的鼻眶前孔;頸椎和翼掌骨相對加長,加長程度大于非翼手龍類而小于翼手龍類;其加長的尾部和特別發育的第五腳趾則十分類似于非翼手龍類。

悟空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達爾文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2011年和2012年在德國以產出始祖鳥而著名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巖中,先后發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其頭骨形態與產自同一產地的翼手龍類的翼手龍屬沒有明顯差別,頭后骨骼也較為相似,然而其尾椎數量和長度都略大于翼手龍類,而明顯小于非翼手龍類。其第五腳趾具有類似于非翼手龍類的兩個趾節,但每個趾節都已經十分退化。所以,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后一個環節。
翼龍究竟是卵生的還是胎生的?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蛋與胚胎化石,發現于距今約1.21億年前的我國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業已發現的三枚翼龍蛋之一。

翼龍胚胎化石
關于翼龍是否卵生的謎團自翼龍化石被發現的兩百多年來一直沒有定論。
2004年以前,翼龍蛋化石一直沒有確切的報道,翼龍胚胎化石的發現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與夢想。但奢望與夢想終究變成了現實,并幫助我們揭開了謎底: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的,而且具有早熟性的胚胎發育模式,即:它們一出生就會行走、覓食甚至飛行。它們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泥地上,或許還會孵化和照顧幼仔。

翼龍胚胎復原圖
相信隨著以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關于翼龍這一最早飛向藍天的脊椎動物的證據會越來越多,也將一步步填補科學家們對翼龍胚胎階段了解的空白。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