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業貿易受多種力量的制約,這些力量影響著一個國家生產的食品的位置和數量。關稅、貿易集團和農產品法規對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重大影響,并可能導致一個國家進入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這些因素在發展中國家...
國際農業貿易受多種力量的制約,這些力量影響著一個國家生產的食品的位置和數量。關稅、貿易集團和農產品法規對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重大影響,并可能導致一個國家進入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這些因素在發展中國家更為突出,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通常主要以農產品的生產為基礎,但第一世界國家也在不斷地進行監管,以向國外推銷其產品

國際農業貿易歷來受到高度管制。從第一世界工業化國家的角度來看,研究表明,選擇出口任何種類的產品的企業并不多見。一份2000年的報告和對大約5500000家美國公司的分析發現,只有4%的美國公司從事出口市場。然而,這些出口商被視為比非出口企業更穩定的公司,行業生存時間更長,利潤更高,從而可以為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資。這支持了這樣一個假設:從事出口業務并克服關稅和監管壁壘可以提高企業的整體生產率水平。這些趨勢直接影響國際農產品貿易,因為它一直是監管最嚴格的全球市場之一

玉米,又稱玉米,是一種從美洲引進世界其他地區的家養作物。相比之下,據估計,截至2003年,世界人口的近70%貧困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幾乎完全依賴于農產品的生產,而這些國家的出口對其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然而,這些國家往往被排除在第一世界的外國市場之外,那里的農產品進口稅很重,或者對當地產品的補貼會使來自貧窮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一個由34個第一世界國家組成的組織,包括歐盟國家、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這就產生了懲罰和限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農產品的政策;當富裕國家給予當地農民大量補貼時,發展中國家缺乏平等補貼其產品的手段,這是無法抵消的。2002年,美國棉花生產商獲得了40億美元的補貼西非的發展中國家貝寧,85%的國內生產總值依賴棉花出口,無法與如此巨額的補貼競爭,這些貿易壁壘還導致富裕國家政府不必要的開支,并鼓勵大量生產農產品,以低價出售,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環境惡化隨著貿易自由化政策開放國外市場,對當地農業的影響是結構調整的短期問題之一,農民們必須重新審視他們的作物選擇,以確定他們是否可以種植其他更有利可圖的作物。這會損害農村社區和農民,因為他們幾乎沒有空間或財力來適應,但貿易自由化的長期影響是它增加了農產品的跨境流動對國際農業貿易具有相互依賴影響的三個主要因素是當地農作物補貼、進口關稅和反傾銷法。當一個國家試圖向氣候相似的鄰國出口農產品時而且種植類似的食品,問題經常出現,并提起反傾銷訴訟。這些聲稱一個國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其出口產品,試圖在另一個國家獲得市場份額的主導地位,這些指控被用作阻止進口的機制。例如,2001年美國對加拿大的反傾銷指控,以及加拿大對美國的番茄和木材出口此類爭端通常由世界貿易組織(WTO)解決,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區域協定卻無法解決。全球化促進了貨物跨國界流動然而,商品流通量增加,價格操縱也在增加。1992年至1993年,當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大蒜增加了636%,美國新鮮大蒜生產商協會(FGPA)尋求反傾銷保護,這導致對來自中國的大蒜征收進口關稅,以使價格與2003年上次報告時仍然存在的價格持平發達經濟體之間對國際農業貿易的持續監管戰扭曲了生產商品的實際成本,國際貿易可能迫使農民重新審視他們的作物選擇,以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