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哲學立場,認為道德是相對的,人們應該努力做好人,但必須遵循自己的良心。道德相對主義可以與道德客觀主義相比較,道德客觀主義是許多哲學家和宗教的共同立場,即有一個客觀的道德,有時是上帝規定的,一個目標...
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哲學立場,認為道德是相對的,人們應該努力做好人,但必須遵循自己的良心。道德相對主義可以與道德客觀主義相比較,道德客觀主義是許多哲學家和宗教的共同立場,即有一個客觀的道德,有時是上帝規定的,一個目標對與錯。這兩種立場糾結了幾千年,是導致許多戰爭的原因。然而,有爭議的是,戰爭和沖突的客觀道德觀念之間的沖突比客觀和主觀道德主義者之間的戰爭更常見。

希羅多德是希臘歷史學家,他觀察到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準則,他們都認為這是最好的。有一句話部分地概括了道德相對主義的哲學,那就是"活著,讓生活"。有時,"道德相對主義"被道德客觀主義者和有神論者用作貶義詞。這常常伴隨著這樣的論斷:這種相對主義意味著道德的完全缺失,但是道德相對主義者通常相信道德準則,只是不認為它是普遍適用的。在有神論者中,道德相對主義名聲很壞,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宗教都教授道德客觀主義,一個突出的例外就是佛教。

Jean-Paul Sartre是一位著名的道德相對主義哲學家,他開創了人類除了自己創造的道德之外沒有其他道德可以求助的思想,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420年)的早期著作指出,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準則,他們都認為自己的道德準則是最好的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相對主義是可能的——有人可能相信客觀道德真理的核心,例如,"殺人是錯誤的",但相信更細微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的收入中有多少捐給慈善機構,則更具主觀性。大多數人,甚至自詡為道德客觀主義者,通常在道德推理的某些領域,他們并不完全確定,因此承認某種程度的道德相對主義。其他人會認為這并不是放棄道德客觀主義,20世紀最著名、最著名的道德相對主義哲學家之一,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它本質上說,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除了我們為自己創造的道德之外,我們沒有道德可言,并不是所有的道德相對主義者都同意薩特的觀點。許多道德相對主義者只是出于避免種族中心主義的動機——避免假設自己的文化優于其他文化。他們認為這對世界和平至關重要,指出了許多歷史上的例子,即文化由于道德自卑而對他人施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