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過去100年間,哪些科技構想尚未實現?

    21世紀已經走完了第10個年頭,在過去的百年間,有無數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的發明問世,也有無數奇妙的構思尚存于幻想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過去100年間備受關注卻尚未實現的種種科技構想吧。

    圓頂都市

    這是由美國建筑師巴克明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于20世紀中葉提出的城市概念,富勒稱其為短線程圓頂(Geodesic Domes),適用于單一建筑或較小的生活區域。后來這一概念在科幻領域發揚光大,成為星際移民主題中圓頂都市的雛形。

    圓頂都市這一城市形態適用于極寒、缺氧、風沙或其他惡劣環境下的地域。在科幻作家的構想中,實現星際旅行的人類必須克服不同星球上不適于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于是異星都市被置于半圓形外罩之內,形成一個獨立于外界的“類地球空間”。科幻作品中的大型圓頂都市通常直徑可達數百千米,能容納上萬人共同生活;內部環境由電腦中樞全權調控,可以保持溫暖舒適的恒溫狀態,也可以模擬地球的四季變更;同樣,光照也不受行星自轉限制,可由人工照明系統模擬晝夜更替;空氣凈化裝置則能保證圓罩內空氣的清新流通。

    從以上設想看來,圓頂都市無疑是相當理想的城市模式,人們生活其中,不僅可以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還能抵御可能的外敵攻擊。圓頂都市的設計不僅在科幻領域大受歡迎,現實世界中的人類也對它寄予厚望。其實在圓頂都市這一概念剛被提出時,人們普遍認為十年內就能建成這樣的城市,然而直到今天,它也只存在于幻想作品之中。

    飲食革命

    吞下一粒小膠囊,就能滿足一個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熱量和營養,這樣便捷的用餐方式相當適合無法攜帶大量新鮮供給的太空旅行。仔細想想,這種食物膠囊還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它不僅能為忙得昏天黑地的上班族節約用餐時間,更能解決糧食短缺這一重大問題。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關注民生的行業意識到,傳統方式下的糧食生產速度將無法跟上地球人口膨脹的腳步。于是專家們設想,能否制作一種包含日常所需熱量和營養的膠囊,工廠化、流水化、量產化生產,要多少有多少,好在必要時代替傳統食物。不過,食物膠囊的弊端也相當明顯,它食之無味,無法承載人類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但從大局考慮,當糧食危機全面爆發之時,我們將不得不為生存讓步。

    話說回來,先甭管人類放不放得下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肴,這種只能填飽肚子、不能造福味蕾的膠囊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出來的玩意兒,里頭的學問大著呢。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能做出壓縮餅干、太空食物、維生素藥片,但還是做不出真正意義上的食物膠囊。

    空中飛車

    在經典科幻影片《E.T.》中,孩子們騎著自行車飛向天際的場景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經典一幕;男主角載著E.T.劃過長空的畫面,也成為電影史上不朽的記憶。

    其實早在1909年,就有人提出了“空中飛車”的構想,并樂觀地預言它很快就能成為人們的日常交通工具。然而一個世紀過去了,日新月異的科技仍無法使空中汽車飛進尋常百姓家。現有的概念飛行車也更像是添加了陸行功能的迷你飛機,科幻作品中常見的反重力飛行車壓根兒還沒譜。

    想要造出電影《第五元素》中滿城亂飛的汽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也不用著急,據說又有專家拍著胸脯預測,未來20年內我們就能享受駕著空中飛車出門的樂趣,這可比《第五元素》所在的23世紀早得多了。

    知識藥片

    在《哆啦A夢》的某一集中,為了幫助廢柴大雄渡過第N次考試難關,哆啦A夢祭出了一種具有瞬間記憶功能的面包:只需把面包往課本上一壓,再往嘴里一塞一嚼一吞,印在面包上的內容就都記住了。不用讀、不用背,吃片面包就能記住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這讓記憶面包為了莘莘學子心中的圣物,乃至每逢網間舉辦“我最愛的哆啦A夢道具”評選,很多人都會心有靈犀、毫不猶豫地為記憶面包投上一票。

    據說科技創新在很大程度上都該歸功于一個“懶”字,那些劃時代的大發明大創造,很多都源于人們為了偷懶而琢磨出的點子。不想走路了,我們可以開車,但不想學習了,知識又打哪兒來?坐著時空機去買記憶面包嗎?其實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曾在1960年左右提出和記憶面包相似的構想。他們認為生物學習到的知識是可以記錄在RNA內進行繼承的,只要服下能在人體內生成這種RNA的藥片,英語俄語土著語火星語啥的立刻就能運用自如,人人都能成為數學家、化學家。通過知識的共享,整個人類社會將獲得全體性的長足進步。

    核爆避難所

    20世紀50年代,人們在研究如何“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建造用于抵御大規模核爆的“避難所”。核能本身并沒有好或壞的屬性,我們能用它建成核電站,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活;同樣也能用它制造核武器,帶來吞噬一切的死亡。“和平利用”是一種追求,然而短短數十年間,核能已經被深深刻上了“戰爭”的烙印。現在,地球上的核武器數量之巨、威力之大,足夠讓這顆星球毀滅殆盡。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如果有朝一日真的爆發了核戰爭,自己好歹得找個地方躲一躲吧。不過核爆的威力之巨大,能把核爆中心半徑一公里內的金屬氣化,外圍的沖擊波也能輕松地把鋼筋鐵骨擰成麻花,加之還有持續數十年的核輻射……為了替自己的小命提前做打算,就有科學家提出修建“鈦制避難所”的想法。

    鈦被譽為“太空金屬”,強度高、化學性質穩定,被廣泛應用于航天、醫學、化工等領域,為人類科技的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它真能抵御核爆帶來的沖擊和輻射嗎?一直以來都沒有切實可靠的數據來支撐這一理論,鈦制避難所的話題也漸漸被人們遺忘。

    海底都市

    海底都市無疑是幻想作品里的常客,它與異星都市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兩者也都和圓頂都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海底都市面臨的首要問題當然是如何搞定深海中的壓強,接著還要考慮供氧、民居出行、海底生物攻擊等等問題,操作難度并不比星際移民小。

    蔚藍的海洋總是被人為地注入許多浪漫色彩,無論是沉眠的亞特蘭蒂斯,還是躍動的人魚之鄉,恢弘和靈動中總有萬般柔情與浪漫。不過,和文學作品中的唯美設定不同,現實世界中的海底都市是利益爭奪的產物。1960年左右,海底油田、海洋礦產等深海資源引起各國覬覦,大家都擔心自個兒看中的寶貝被外人給順走,聰明的政治家們想出了“定居海底守衛財富”的點子,進而催生了海底都市這一構想。在1964年舉辦的第二屆世博會上,美國正式提出海底都市的藍圖,并展示了水中自行車等概念發明。

    自動駕駛的汽車

    汽車無疑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發明,它為人們帶來了便捷的出行方式,節省了大量時間。但隨著全球汽車數量的逐年攀升,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也成為讓人頭痛的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城市交通變得更順暢更安全呢?

    如果能借由統一的交通網絡實現汽車的自動駕駛和統一規劃,駕駛員就能得到解放,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路途上的時間,還無需擔心安全問題。早在1939年于紐約召開的首屆世博會上,就有人提出通過加載無限操控系統實現汽車的“高速自動行駛”,而它的設計初衷竟是為了“杜絕酒后駕駛帶來的危害”。

    為了實現這一構想,在之后的60年間,一項名為“smart roadway”的實驗正在持續進行著。現在,借助GPS系統實現“障礙回避”的汽車已經誕生,“全自動汽車”的問世似乎已近在咫尺。

    無害香煙

    20世紀60年代,美國醫學界首次披露了誘發癌癥的各大因素,“香煙”以高姿態問鼎榜首。為了擺脫罪名,有煙草公司開始積極投身“無害香煙”的研發。然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他們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均以失敗告終,該煙草公司正式宣布實驗失敗,之后他們被煙民以及二手煙受害者的漫天訴訟砸得頭破血流,最終宣布退出煙草界。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 發表于 2015-09-28 00:00
    • 閱讀 ( 97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