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強迫癥。

其實,強迫癥作為一種精神疾病,它的主要特點是患者會長期出現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患者們完全了解這些想法是沒有必要的并且不可能的(比如我很臟、放火的沖動、或者一些幻想),這樣的強烈沖突會使患者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而當患者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一些的行為時(比如重復計數、檢查、洗刷等),他們的這種焦慮會得到緩解,但是,這些想法和行為之間往往沒有任何關系!最終,患者每天花巨大的時間(幾個小時)在重復這些想法和行為上,最終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而患者也可以意識到問題是來自于自己本身,于是會有意識的命令自己不要繼續這些行為,極力抵抗,卻始終無法控制。
總而言之,強迫癥患者認為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卻無法控制,為此而感到更加痛苦,強烈的自我排斥,這才是強迫癥的真面目!而實際上大部分嘴上口口聲聲說自己強迫癥的人(晚睡、整理、打扮等),往往只是為自己的苛求完美或小習慣找了一個時髦、漂亮的新說法而已……

如果,當一個人出現輕微的強迫行為,如反復關門、關燈、檢查等,行為人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滿,但不至于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節奏時,應該如何正確的對待自己呢?
第一,向親近的人傾訴,袒露自己的想法和痛苦,獲得他人的理解和認同,使得焦慮的情感不會長期積壓,愈發嚴重,甚至演變成自我厭棄的情緒。
第二,接受自己,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說“這就是我”,以盡量平和的心態面對自己的一切,避免負面情緒的出現。既然這些行為不至于不影響日常生活,那就把這些行為簡單看做自己的小習慣,逐漸忽略自身焦躁不安的情緒。
第三,在可以積極正面的面對自己之后,使用一些小方法幫助自己減少無謂行為的頻率。
1、合理的求助于周圍的人,邀請他人與你一起見證一個行為,并請其在自己出現重復沖動時及時做出制止。比如,針對反復關門的行為,在出門時,請他人見證你已經完成關門這個動作,當你出現想要折返檢查的行為時,由對方明確的告訴你“你已經關好門了,完全不需要再回去檢查”。
2、若在無法及時獲得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盡量讓自己的行為給自己留下強烈的印象,使得回想起來的時候可以堅定的告訴自己“我已經完成了這項行為,不需要再次重復”。比如檢查行為,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清楚的列舉出需要的東西,并且一樣一樣認真細心的收納,使得收納列表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清晰的印在腦海中。最終留下一個深刻的,已經完成整理的印象,以拒絕后期的再檢查。
總而言之,面對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再順其自然慢慢的做出改變,也許在不知不覺之中你已經變成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