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內刺客”突然就成了網紅了,大家茶余飯后又多了一個笑點,其實這是一個提醒車主佩帶安全帶的圖案信號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汽車內飾上的字母、符號和圖案,實在是琳瑯滿目,確實非常實用和重要,但我們卻又經常會忘記其含義和功能,有時候還會混淆和誤解。有一點說起來大家一定覺得奇怪,就是為什么現在國內絕大部分車的內飾標識都是英文,而不是中文呢?

雖然國內也有汽車廠商內飾采用中文標識,比如比亞迪和謳歌。像比亞迪在中控臺位置的按鈕,基本采用中文標識,對于國人來說確實一目了然。

然而市場上這樣的設計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疆哥今天來分析一下背后原因。
外部原因
1、受汽車設計法規和標準約束
汽車本身很多標識設計,是有國內或國外設計相關法規和標準約束的,這個是首要原因。標識的大小、形狀、字體等,有些在法規標準里已經定下來了,不能更改。很多法規標準又是參照國際慣例,所以基本使用英文字符。

有些沒有規定的,車企有自主發揮空間,但是一般還是會根據大多數習慣。一般如果超過3個字母或縮寫容易造成混亂的,會設計一個宜讀的符號(圖形符號)。按鍵首選使用標準化簡單圖標。有時候通過圖標沒法完全表達意思的時候,也會加入適當的字符提醒。所以,設計內飾標志也是很嚴謹的,要考慮安全性和人機工程學等方方面面。

2、受國際慣例影響
汽車是在歐美國家最先發展起來,很多汽車技術和設計理念和標準都是歐美國家最先采用,再加上后來英文又成為國際化語言,汽車工業后起發展國家自然要向它們看齊,包括這些內飾標識標準。比如,大家一說ESP就知道是車身穩定系統,一說N擋P擋就知道是空擋和駐車檔。就像你到一家餐廳問沒有WIFI,你不會喊,“誒老板你這有沒有無線局域網啊?”疆哥保證你不會被扔出去。
在汽車電子化程度還不算高的時候,汽車上的按鈕多用于控制車內的多媒體系統、空調或者燈光配置,而這些功能其實是從家用電器“移植”過來。在80、90年代,收音機、電視機、CD播放機、空調等電器逐漸普及,無論是遙控器還是機身按鈕都使用統一的符號或英文,老人小孩基本一說就會使用。

摩托車上的按鈕沒有任何文字標識,你聽過有人抱怨不懂?汽車內飾標識自然也沿用與家用電器一致的文字或者符號。家用電器標識簡單易懂,操作方面,在人們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已經深深烙印在潛意識里,從而約定俗成到全世界通用。

內部原因
從車企角度,誰不想把自己生產的汽車賣到全世界?上面提到的這些外部原因,部分決定了車企更愿意統一內飾標識設計語言,因為能降低沒必要的開發成本。總不能賣給德國就換德文,賣給日本就換日文吧。

從汽車零部件供應鏈角度,各國車企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包出去,而且基本實現全球化合作:偉巴斯圖供應了全世界8成的天窗,愛信變速箱占據德系日系大部分市場份額,貝爾海拉是全球空調面板的生產巨頭。這樣大批量的全球供應,從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省成本的角度,銷往世界各地的車整體設計都是基本一致的,很多零部件供應商當然也沒有理由去改動約定成俗的英文標志。

不過比亞迪恰恰相反,它之所以可以堅持中文標志,很大程度是因為它的零部件大都是自制的,一個公司體系下的,管理和執行起來也比較容易。
中英文的本質差異
相比中文,英文字母占用面積小,比劃更少,字母數才26個,同時可識別性高,帶符號化屬性,單詞縮寫后還可以高度概括各種內容,這些都是其天然的巨大優勢。尤其在汽車內飾按鈕上,優勢更加明顯。三個字母ABS,就頂上“輪胎制動防抱死系統”九個大漢字。當然你可以縮寫字體,但這樣就很難一眼識別出來了。如果駕駛員在行車中不能迅速識別標志,從而做出正確的操作,是很危險的。英文縮寫,基本掃一眼就能夠馬上識別。
疆哥也覺得,真心沒必要強制提倡在國產車內飾上推廣中文標識。USB就是USB,非要寫成優盤接口或者通用串行總線?BMW就是BMW,敢情還寫成巴伐利亞機械制造廠?還是那句話經典——Less is more。
總結一句,中文會越來越國際化,但汽車內飾標識還是放心交給英文繼續做主吧。
更多有趣有用有觀點的汽車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車域無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