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中,也出現了秦王繞柱而走,荊軻以匕首投擲的情景。匕首投擲戰術,古代也稱之為“飛劍”或“以劍遙擊”。
在古代,軍中宴會也經常會有表演將匕首或者長劍投入空中等其落下后將之接住的技巧,即所謂的“跳劍”。

這種技巧在戰國時代便已經出現,并成為一種雜技化了的表演節目。《列子·說符》有載“蘭子弄劍”一段:“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可見其神乎其技。到南北朝時期,也皆有以“飛刀”而知名的武將,如南朝劉宋名將朱齡石便是如此。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齡石少好武事,頗輕佻,不治崖檢。舅淮南蔣氏,人才儜劣,齡石使舅臥于聽事一頭,剪紙方一寸,帖著舅枕,自以刀子懸擲之,相去八九尺,百擲百中。舅雖危懼戰栗,為畏齡石,終不敢動。”可見其技藝之精湛。在宋代,在湖南辰州的“五溪蠻”中也頗為流行“擲刀”之術,稱之為“跳雞摸”。宋人朱輔在《蠻溪叢笑》中寫道:“藝能精之者,以刀擲于半空,手接取,名‘跳雞摸’。”到了明代,也有擲刀術從日本倭寇手中回傳于我國。明代成宗猷的《單刀選法》中便載有相應的技法并配以圖形。諸多歷史電視劇及武俠演義中,那些神出鬼沒、出手斃命的暗器,想必大家都是印象深刻的。

但實際上,雖然這種技巧在古代和現代都極為普遍,但是就成功率而言,似乎不那么樂觀。就是荊軻所投出的搏命一擊,最終也只命中了立柱,而沒有傷到近在咫尺的秦始皇。可見就是在極近距離,除非對手毫無防備,否則投擲匕首的成功率其實并不高。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龍潤。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