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以體型苗條的“曲線美”為主流審美觀點的年代,各種減重手段的流行自然不足為奇,更何況肥胖本身還和不少疾病,尤其是代謝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密切相關。然而對于不少熱衷于減重的人而言,“減重究竟是為了什么”這一問題卻往往被忽視,“為了減重而減重”,甚至是用一些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手段(如緩瀉劑、過度節食)來減重也是時有發生的。事實上,關于這一困擾了不少減重者的問題,醫學上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減重的目的,絕對不僅僅是“減重”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這樣的問題:你決定付出行動來減重,目的是什么?
估計不少人的答案會是“保持好身材”、“為健康著想”之類,不過這些答案聽起來總是有些空洞。保持身材既是出于“人人皆有”的愛美之心,也可以和健康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減重的“健康獲益”,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其實,肥胖能帶來健康危害并不僅僅是因為它會導致體重上的增加,還和脂肪不恰當堆積,從而對代謝形成負面影響這一點密切相關。我們在減重過程中追求的“健康”的核心,正是消除這些脂肪誘發的代謝異常。
眾所周知,用來界定肥胖的最主要指標便是歷史悠久的體質指數(BMI,計算方法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然而隨著BMI在代謝領域逐漸廣泛應用,內分泌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有些患者的BMI只是稍稍超重,甚至是完全正常,但卻有著肥胖相關的各種并發癥(如高血壓、高血脂、2型糖尿病(T2DM)),尤其是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這個概念將在后面予以詳細解釋)。
進一步針對這類人群的研究,揭開了背后的謎團:原來,這些患者雖然通過BMI難以發現肥胖的蹤跡,但卻基本有著嚴重超標的腰圍、過度堆積的腹部脂肪(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將軍肚”,醫學上稱為“腹型肥胖”)甚至是內臟脂肪。正是這些不恰當地堆積在腹部和內臟的脂肪,導致了一系列代謝并發癥的發生。后來內分泌學界將這一現象單獨作為一種內分泌綜合征,并命名為“代謝綜合征”。
我們從上述代謝綜合征的發現過程中不難看到,堆積在不恰當的部位(最重要的是腹部,其次為各內臟和肌肉組織)的脂肪,所發揮的對代謝的惡劣影響絲毫不遜于單純的脂肪含量的增加,甚至可能更糟。而這些“惡劣脂肪”左右人體代謝的重要途徑,正是前面提到的胰島素抵抗。
腹部脂肪,怎樣“炮制”胰島素抵抗?
醫學界對于胰島素抵抗這一現象,有著很明確的定義:機體對胰島素(不論來源)的反應下降,從而需要更大量的胰島素以達到完成正常生理功能的狀態。換言之,正常的人體需要某一特定量的胰島素,以完成對血糖和其他代謝指標的調節作用;而在胰島素抵抗患者體內,這一“特定的量”較正常人體要高,甚至是高出許多。在對胰島素抵抗產生的后果進行具體化闡述之前,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胰島素在人體內所能夠發揮的效應。
在很多人的思維之中,胰島素的作用即是降低人體內的血糖含量。然而實際上,胰島素降低血糖,是利用多種調節機制來實現的——在肝臟,胰島素能夠通過抑制肝臟進行糖異生(即在酶的作用下,將脂肪等能量物質轉化為糖類)和降解儲存的肝糖原,卡住葡萄糖釋放入血的“要塞”;在肌肉組織,胰島素可以給肌肉細胞“鼓勁”。加速其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而這些葡萄糖會在隨后被肌肉細胞作為“物資”儲存,以備肌肉活動消耗能量之需;而在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作用則在于阻止脂肪細胞向血液中釋放脂肪酸,這一作用看似和血糖調節無關,實則不然,因為血液中的脂肪酸分子和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胰島素對脂肪細胞的調節,是在為了防止自己發揮作用時“后院起火”。
那么我們再來討論一下腹部的不恰當脂肪堆積,對人體代謝形成的危害。盡管機制尚未明確,但腹部脂肪可以通過向血液中釋放脂肪酸(腹部脂肪的這一效應要較其他部位更強)來加重胰島素抵抗,而且相較于其他部位的脂肪,腹部脂肪在胰島素面前更像是個“臭無賴”——因為它在釋放脂肪酸方面可以“無視”胰島素的作用。因此可以認為,腹部的脂肪能夠直接制造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拿什么“綁架”你的健康?
可能有人在此會提出疑問:胰島素抵抗無非是讓胰島素“使不上力”而已,只要胰島加大分泌胰島素的力度,問題不就自然迎刃而解了嗎?在這里我要為這樣的觀點潑上一盆冷水:胰島素抵抗的確會導致胰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以應對這樣機體組織“不買賬”的難關,但這種下意識的應對方案,其實才是噩夢的開始。
胰島素抵抗在人體中形成之后,首先會產生這樣的幾個效應:脂肪細胞在釋放脂肪酸方面的阻力減小,因此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會增加;胰島素抵抗效應會促使脂肪向肝臟和肌肉內的運輸,導致這些部位開始形成脂肪堆積;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機體為了應對胰島素抵抗,會由胰島β細胞分泌更大量的胰島素。不幸的是,上述三種胰島素抵抗所引起的效應,無一例外地會進一步使胰島素抵抗情況“雪上加霜”,從而使機體的調節機制陷入“死循環”中難以自拔。
伴隨著胰島素抵抗的“死循環”,人體內的代謝紊亂會一步一步開始浮現——肝臟中脂肪的堆積不僅和胰島素抵抗有關,還會通過多種機制損害肝臟,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也就是俗稱的“脂肪肝”);血液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會導致肝臟調節脂質的機制啟動,但這一機制的調節效應實在有限(更何況還會因為NAFLD而受損),因此血液中的脂肪酸過量會演變成高脂血癥(即“高血脂”);胰島素抵抗會導致人體對糖類攝入的耐受能力嚴重下降(醫學上稱為“糖耐量低減”),甚至是引發T2DM;上述代謝紊亂還會增加心血管系統的壓力,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乃至各種心血管疾病。將胰島素抵抗的誘因和它引發的疾病整合到一起,無疑便是肥胖所引起的大部分并發癥。
因此通過上述對肥胖機制的詳細探討,相信不少讀者已經明白了文章開頭中的那個問題——“減重的‘健康獲益’是怎樣的”的答案。沒錯,我們之所以費盡心思來減重,正是為了從源頭逆轉這些“肥肉”帶來的健康危害,為我們將來的健康生活奠定基礎。
本文主要參考書籍:
Henry M.Kronenberg , et al.《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11E
James S.Dooley, et al. 《Sherlock's Diseases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12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