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推遲北方的勝利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大部分戰役是北方軍隊深入南方進行的。被稱為“揚基人”的北軍士兵穿過梅森–狄克遜線,沖破了流行病的邊界。后果非常嚴重。
1861年7月,沖突爆發3個月后,北方聯邦軍的波托馬克軍團從華盛頓征戰到了南方邦聯的首都、弗吉尼亞城市里士滿(Richmond)。

在被北軍稱為“布爾朗戰役”,而被南軍稱為“馬納薩斯戰役”的戰斗中,波托馬克軍團被擊退了。
逃回華盛頓后,北軍將領們磨磨蹭蹭,拖延了行動。林肯總統抨擊了他們的膽怯,但其實他們事出有因。
軍隊統計記錄顯示,在“布爾朗戰役”發生一年后,波托馬克軍團中超過1/3的士兵開始出現間歇發熱、每日熱、每三日發熱、每四日發熱或者充血性間歇發熱等癥狀——這些術語指的都是瘧疾。
在北卡羅來納,北方聯邦軍的情況更糟。1862年年初,有一支15000人的遠征軍在羅阿諾克島登陸,在戰爭中這支軍隊基本上只是在海岸線上的堡壘里進行海上封鎖。
黃昏時,空氣里密密麻麻閃著的都是四斑按蚊的身影。1863年夏至1864年夏,官方記錄的間歇熱年感染率為233%——平均每位士兵都發作了兩次或以上。
最初,北方聯邦軍比南方邦聯軍規模大、裝備強。但自布爾朗一役后,北軍連戰皆北。將領無能、對手頑強和補給線過于漫長,都是失敗的部分原因。
除此之外,瘧疾是另一大理由,這是進入瘧原蟲疫區的代價。戰爭期間,瘧疾的年發病率從未降到40%以下。有一年瘧原蟲感染了多達361968名士兵。
寄生蟲直接致死的并不多,但它使士兵變得很虛弱,輕易就被痢疾、麻疹或當時軍醫說的“慢性風濕病”(可能是某種鏈球菌感染)擊倒了。
在南北戰爭中,至少有60萬士兵死亡,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沖突。大部分死者并非在戰斗中陣亡,疾病殺死的北軍士兵是南軍子彈和炮彈殺死人數的兩倍。

南北戰爭老照片
瘧疾影響到了戰爭的進程。病號需要用擔架或船運走,成本相當大。如此長時間內一直出現如此多的病人,資源被持續地消耗著。
南方邦聯的將領沒有操控瘧疾,甚至連它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它卻成了南軍箭袋中的一支奪命箭。瘧原蟲讓聯邦的勝利遲來了數月甚至數年。
長遠來看,這或許是值得慶賀的。北方最初宣稱,其目的只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不是解放奴隸;在反對票寥寥無幾的情況下,國會曾對反叛的州承諾,“發動這場戰爭不是”出于“推翻或干涉(南方的)權利或既有制度的目的”,這里的“既有制度”指的就是奴隸制。
《解放奴隸宣言》的頒布,是不是部分該歸功于瘧疾呢?這個想法也并非完全不切實際。
蚊子助美國建國
然而,瘧原蟲更大的貢獻在于其對美國建國的影響。1778年5月,亨利·克林頓(Henry Clinton)出任了獨立戰爭時期的北美英軍總司令。一方面由于受流亡倫敦的美國人失實報告的誤導,英軍總司令以為卡羅來納和佐治亞殖民地大部分是不敢公開表示對祖國支持的保王黨人。
克林頓司令制定了“南方戰略”。他計劃派一支部隊南下,在此長期駐扎直至說服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保王黨人宣布支持國王。此外,他還承諾釋放為他作戰的奴隸。但克林頓司令并不知道他指揮軍隊進了瘧疾疫區。

亨利·克林頓
幾乎被今人遺忘的是,黃熱病曾令從美國南部到阿根廷的廣袤地區恐懼萬分,直到20世紀30年代研發出了安全疫苗。
英國軍隊并不適應瘧疾;事實上,1778年的在役英軍士兵有2/3來自沒有瘧疾的蘇格蘭。當然,許多英國兵在1780年之前曾在殖民地駐扎一年或兩年,但主要是在瘧原蟲線以北的紐約和新英格蘭地區。
與此相反,南方的殖民者已經適應了瘧疾;幾乎所有人都對間日瘧免疫,還有許多人患過惡性瘧。
1780年,英軍成功圍困了查爾斯頓。一個月后,克林頓離開并指示他的部隊繼續往腹地追擊美國人。他指定的突襲指揮官是少將查爾斯·康沃利斯(Charles Cornwallis)。
康沃利斯在6月,即四斑按蚊活動的高峰期進入了內陸。到秋季時,少將抱怨說疾病已經“幾乎摧毀了”他的軍隊。病倒的人太多,以至英軍幾乎無法戰斗。從殖民地逃出的保王黨軍隊是唯一能繼續前進的人。
當他的保王黨人在“國王山戰役”中戰敗時,康沃利斯本人正高燒臥床。被疾病打擊得節節敗退,康沃利斯放棄了卡羅來納,轉而挺進切薩皮克灣。在那里,他計劃與另一支英軍部隊會師。
1781年6月他抵達目的地。克林頓司令命令他駐扎在海邊,如果有需要的話,軍隊可以從那里轉往紐約。康沃利斯提出抗議:人人都知道切薩皮克灣也是嚴重疫區。但這無濟于事;如果他還想起到一點兒作用,就必須在海邊駐扎。
軍隊來到了詹姆斯敦15英里外的約克城,康沃利斯恨恨地將這里形容為“若干畝危險的沼澤”。他的營地就在兩塊濕地之間,接近幾片稻田。
令克林頓司令既驚又恐的是,一支法國艦隊在切薩皮克灣附近出現了,將康沃利斯封堵了起來。與此同時,華盛頓將軍率軍從紐約南下。革命軍缺少軍餉和補給,華盛頓的軍隊已經發生了兩次嘩變。
然而,轉機出現了。英軍突然無法動彈;康沃利斯后來估算說,他手下7700人中只剩3800人還能戰斗。獨立戰爭的勝利也許應歸因于革命領袖的勇氣和戰術,但“革命蚊”的作用也同樣至關重要。
哥倫布大交換所導致的結果讓康沃利斯手下越來越多的士兵倒下,英國軍隊最終在1781年10月17日投降,這實質上代表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作者:[美]查爾斯曼恩)
(翻譯 :朱菲等)
摘編自《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中信出版社出版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