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里昂電影博物館。里面陳列了各種過去的電影設備,還有電影拍攝場景的模擬、劇照等。里昂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就是在里昂拍攝的。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有三個關鍵數字——3D、4K、120幀/秒,這一全新技術規格將顛覆電影誕生百年來的舊式觀影體驗。高幀速畫面會帶來如高清電視般無比清晰流暢的視覺效果,新的幀速也意味著整套制作流程的改變。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電影自1927年以來,主要基本都采用24幀/秒的拍攝和放映速度。一幅靜止的畫面叫做1幀,一秒鐘24幀連續放映在人眼中就能成為連貫的畫面。這是人類視覺暫留現象所能接受的較低幀速,也是早年間有聲電影保持聲音流暢的最低要求。幾十年來,盡管也時不時有一些作品打破這一標準,但主流作品均采用這一默認格式。
作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電影對人們的生活可謂影響深遠,每時每刻都有人在全球各地的電影院里觀看電影。
那么,電影放映機最早是如何誕生的呢?
從幻覺、玩具、影戲機到電影放映機
與電話、留聲機、汽車等19世紀新生事物一樣,電影也尾隨著工業革命來到人間。技術在電影誕生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世紀中后期,正是由于新技術的不斷累積,才讓電影放映機的出現成為可能。
電影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的活動畫面其實是人眼的幻覺。科學家發現,當一連串略有差異的圖像在人眼前快速閃過時,由于圖像在視網膜上不會立即消失,人們便可以看到圖像運動起來。
根據這一原理,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幾何學教授西蒙·史坦弗在1832年幾乎同時發明了“詭盤”,通過“詭盤”上的縫隙可以讓靜止的分解圖像產生運動感。兩年后,英國人霍爾納發明了同樣原理的“走馬盤”,成為廣受歡迎的玩具。
在此類光學玩具的發明潮流中,誕生了早期的動畫片。1877年,法國人埃米爾·雷諾將走馬盤加以改進,發明了由幾面鏡子拼成圓鼓形的“活動視鏡”,并用幻燈裝置將圖案投射到屏幕上供觀眾觀看。
1888年,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并且從1892年開始公開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
就在雷諾開始放映動畫片的同時,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也正在大洋彼岸嘗試著制作一種能夠放映活動影像的機器。
愛迪生是在發明了留聲機之后產生這個想法的,他希望能夠為留聲機配上活動的畫面,即創造一個“如留聲那樣用耳朵來聽,卻是用眼睛來看的設備”。
愛迪生的助手W.K.L.狄克遜也是電影放映機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之一。狄克遜為愛迪生的電影放映機找來了柯達膠卷,并且將柯達膠卷裁切成35毫米寬,每一格膠片上面留四個齒孔,這些都成為日后電影膠片的規范。
1894年,愛迪生發明的“電影視鏡”(Kinetoscope)公之于眾。電影視鏡的外形是一個大箱子,上面裝有放大鏡,鑿孔的膠片放在箱子里,一次只能供一個人觀看。
電影視鏡不僅出售給美國的放映商,也銷售到歐洲。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在觀看了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后,發明了一種放映系統,并由此激活了電影的商業元素。

盧米埃爾兄弟作品《工廠大門》劇照
盧米埃爾兄弟設計的活動電影機是一種集拍攝、放映和洗印于一體的機器。他們從希臘語中尋找詞根,將這種活動電影機命名為“Cinematographe”,簡稱為“Cinema”。盧米埃爾兄弟還將電影拍攝速度調整為每秒16格,成為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國際標準的電影速度。
史上首場收費的公開電影放映
第一場偉大的電影放映事件出現于1895年,這一年也被人們公認為電影誕生的年份。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進行了首次收費的公開電影放映。
“那天晚上,時髦的顧客們支付一個法郎,就可以觀看由十部影片組成的一段25分鐘的節目”。人們對銀幕上出現的那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驚嘆不已,風吹樹動,海浪拍岸,火車駛來,這些生活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公映幾周后,生意異常火爆,放映場外的觀眾排成長隊,每天放映20場,收入2500法郎。1895年2月,盧米埃爾兄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經營電影放映活動。兩年之內,盧米埃爾的技師已經到達了南極以外的各個大陸”。
俄國作家高爾基在莫斯科觀看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后,寫下了這樣的感受:
“昨夜我身處幻影王國……(那看了叫人害怕),但只不過是幻影在動,沒有別的……突然咔嗒一聲,銀幕上所有的東西都消失,而后一列火車出現,向你疾駛而來,小心!看來它會沖入你身處的黑暗中,把你壓得血肉模糊,尸骨不存,然后也把這棟擠滿了美人、醇酒、音樂與邪惡的大廳壓個粉碎,可是,這也只不過是一列幻影罷了。”
盧米埃爾兄弟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當時的電影評論家這樣評述:“這和現實中我們看到的自然情景完全一樣!”
這種現實主義風格毫無疑問是盧米埃爾兄弟和早起電影先驅者們成功的基礎。然而,重復的現實主義手法并不能讓電影走得更遠,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在18個月后就讓觀眾感到厭倦了。這時,一位名叫喬治·梅里愛的法國人改變了歷史的發展軌跡,賦予了電影全新的生命。
喬治·梅里愛與他創造的魔幻世界
喬治·梅里愛曾是一位擁有自己劇場的魔術師,他在觀看了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電影之后,想在自己的劇場表演中加入電影放映,但是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卻不對外出售。
喬治·梅里愛從英國人威廉·保羅那里買到了一臺電影放映機,初期也是拍攝一些寫實性的記錄影片。一次偶然的攝影機膠片故障,讓梅里愛領悟了停機再拍可以得到不一樣的電影效果。

喬治梅里愛
1896年,梅里愛拍攝了《貴婦失蹤》,在影片中,梅里愛扮演的魔術師將一名女人變成了一具骷髏。拍攝方法是先拍攝女人,然后關掉攝影機,再將女人換成骷髏,接著再拍。
梅里愛用這種拍攝方式與其他特效技術結合,制造了獨特的魔幻場景。尤其是他拍攝的科幻影片,廣受觀眾的歡迎。
梅里愛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出資修建了豪華的攝影棚。他最著名的影片是《月球旅行記》,講述了科學家從地球乘坐太空飛船到月球,被一個神秘種族監禁后逃跑的故事。
從1900年之后,梅里愛幾乎從未走出他的攝影場地一步。在電影尚未成熟的時代,梅里愛的科幻影片“代表著一個驚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個充滿科學奇跡的世界”。
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曾經在2011年拍攝電影《雨果》來表達自己對梅里愛的敬意與懷念,他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里愛。”
(作者:劉楊)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