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數來,中國歷史上流傳的愛情故事似乎總是以悲劇結尾,從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到項羽虞姬、王寶釧與薛平貴,再到焦仲卿與劉蘭芝、林黛玉與賈寶玉,每一段愛情都是起于心動,終于別離,這其中或是生離,或是死別,均讓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這和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其他故事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竇娥冤》中,竇娥最后沉冤得雪、《趙氏孤兒》中,孤兒最終大仇得報,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僅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就有五百多部劇作,但其中沒有一部可以真正算悲劇。”那么我們不禁會疑惑,為什么愛情故事總是傾向于悲劇,而其他類型的故事則大團圓偏多呢?
這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1、對不切實際的愛情的警醒
不切實際的愛情無論開場再美,都會以悲劇結尾
七仙女和董永之間的愛情故事有一個美麗的開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宮孤獨寂寞而思慕人間生活,一日隨六位姐姐往凌虛臺游玩,偶見下界賣身葬父的青年農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實所打動而萌發愛慕之情。然而這一段美麗的開場并沒有帶來團圓的結局,在故事的最后,董永發現妻子已懷孕在身,趕忙去討水為她解渴。突然,狂風驟起,空中出現天兵天將,傳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宮,違命則將董永碎尸萬段。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將自己的來歷向董永說明,并在槐蔭樹上刻下“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懷著悲憤的心情,返回天庭,再不相見。
七仙女是玉帝的小女兒,而董永只是一屆凡夫俗子,兩人之間的差距連起來要繞地球N圈,他們突破了距離相愛了,卻沒有辦法突破隔在兩人之間的身份、地位所帶來的障礙,這段不切實際的“美好”愛情,最后在玉帝的阻撓下走到了盡頭。
在現實面前,愛情沒有想象中堅固
書生張生對鶯鶯一見鐘情,爬樹跳墻到西廂房去會鶯鶯,被鶯鶯嚴辭責斥,但幾天以后鶯鶯又自己主動去見張生,后來張生暮來朝去,一月有余,等張生進京趕考時就拋棄了鶯鶯,張生還把鶯鶯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樣的人,說自己的德行不能勝妖孽,所以“忍情”。
戲文中,張生將自己拋棄崔鶯鶯的原因歸結為崔鶯鶯是妖孽,顯然,這是很明顯的托詞,在戲文中,我們分析發現,張生拋棄崔鶯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長安期望獲得的一切崔鶯鶯根本給不了,甚至會變成累贅,所以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兩人之間的感情,踏上進京趕考之路。
在陷入愛情之中,每個人都期望這一段感情能夠海枯石爛,至死不渝。可是當愛情變成夢想的攔路石之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堅定的走下去呢?這是古人對我們敲響的警鐘——你可以相信愛情,但不能盡信愛情。

2、悲劇更有戲劇效果,更加震撼人性
亞里士多德說,悲劇可以凈化感情。
相比來說,喜劇很難達到與悲劇同等效果,笑一笑,樂一樂,放松一下,轉頭就忘了,而悲劇可以引起觀眾心中憐憫和恐懼的情緒,然后借助憐憫和恐懼來使觀眾的這種感情得到凈化。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看過《藍色生死戀》《天國的階梯》這一類經典的愛情悲劇之后,愛情會被你放在心中的神壇之上,期盼著自己也能夠有一段如此轟轟烈烈的感情。然而事實上,愛情并不如電視劇中那樣的美好,不過是在悲劇的作用下,這些愛情在觀眾心中被凈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而這也正是悲劇作者們想要達到的效果——被銘記。
了解女人,剖析男人,遇到情感問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伊思愛情顧問(yisilovehunter)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