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直接顛覆你認知的歷史細節,你都知道嗎?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人通過各種渠道形成了對歷史的一些認知,最為普遍的就是對歷史人物的臉譜化定位。這種認識就像是京劇中的臉譜一樣,白臉曹操、黑臉包公,忠臣奸臣一看便知,也是最容易被普羅大眾理解的。這或許是在我國漫長的生產力不發達,絕大多數民眾都是窮人的情況下,歷史信息——即便是經過加工的歷史信息得以代代相傳的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隨著我們對歷史了解的深入,我們會發現歷史并不是那么簡單,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究其中的一些細節,很多時候會顛覆我們普遍的認知,加深我們對歷史,甚至是對社會、對人的理解,這或許也是歷史的迷人之處。以下幾個歷史細節,就是典型的顛覆人們一般認知的故事。  


    ▲李紳(772—846),唐代宰相、詩人。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幾歲孩童都開始背誦的古詩,出自唐朝李紳縮寫的《憫農二首》,另外一首是:“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兩首詩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描述了對辛勤勞作的農民辛勤勞作的情景,通過通俗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勞苦農民的同情,引發人們對于糧食來之不易的思考,并對農夫辛勤勞作而仍然餓死,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于農民勞動果實的殘酷剝削。

    尤其是第一句,已經成為目前進行糧食節約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作者李紳,幼年喪父,苦學不輟,后來終于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一路官至宰相。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按照普遍的劇本,這個出身貧寒的窮小子當官后一定會為民做主,有所作為,成為勞苦大眾的代言人,為打擊豪強、伸張正義做出杰出貢獻。

    然而,他的仕途生涯卻卷入唐朝著名的“牛李黨爭”,歷史中關于他的傳記中并沒有任何關于他延續在此這兩首詩中對于勞苦農民的悲憫并為之伸張的情節,反而通過一些側面可以看出他做官后生活相當奢侈,著名詩人劉禹錫應邀參加其宴會,李紳命其一家妓陪酒,劉禹錫非常中意,當場揮毫寫詩相贈:“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當晚送此家妓與其過夜。這也是成語“司空見慣”的來源。可見其生活已經完全與古代朱門酒肉臭的士大夫生活一樣了。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清代愛國主義詩人龔自珍的一首著名的被選入課本的詩。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先驅者。他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

    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兒子龔半倫卻是個浪蕩公子,生性狂傲。后來其流落上海,投靠了英國公使威妥瑪,在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他將聯軍引入圓明園,隨后就有了那場讓億萬中國人永遠心痛的大火。至此,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這和他的名垂青史的父親是何等的反差。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后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

    劉鶚,就是著名的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的作者,他出身官僚家庭,早年科場不利,轉而行醫和經商,后來入河南巡撫吳大澄、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應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籌采山西礦產經理。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也跟著到了京城,他發現京城到處餓殍遍地,就去找了占領了糧倉的俄國人,買下糧食分給饑民,救人無數,八國聯軍撤了,大家也吃飽了,抹嘴去找帶路黨。劉鶚首當其沖,以勾結洋人,私售倉粟之罪貶新疆,次年死于烏魯木齊。一個全心為民的好人,卻得到這樣的結局,怎能不令人唏噓。  

    歷史是復雜的,尤其是我們這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國,后人從紛繁蕪雜的歷史資料中條分縷析,得到的信息或許完全不同于我們普通的認知,但是那才是更加接近于真是的信息。或許從這些信息中,我們才能真正的通過歷史有所啟發,通過歷史提升我們的認知。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李文昌

    • 發表于 2016-11-12 00:00
    • 閱讀 ( 73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