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微信號:yosumn)說:你總說等有空了要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可是,如果哪天你真有空想一個人靜靜,你會發現要靜下來真是太難了。
友一句 | 有趣好玩的心理學逗知識
有些人為了逃避獨自沉思,
寧可電擊自己。
“人們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他們無法好好地在一個房間里獨自呆著。”
HBO熱播美劇《大西洋帝國》第四季中,Arnold Rothstein的這樣引述了數學家帕斯卡的精辟之語。
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和我國),你都很難見到一個人獨自坐著靜靜沉思的。大多數人獨處時,其實都在玩手機、看書、煲劇、觀影、聽歌或觀察對面的陌生人。
為什么人們獨處時非得找點事情來分神呢?獨自安靜地面對自己的思緒(發呆不算),就那么難嗎?

由Timothy Wilson帶領的一隊心理學家研究了這個現象。
研究中,他們請來幾百名大學生完成總共6項初始研究,每個人都會在一間空蕩蕩的房間里獨自一人呆上6或15分鐘(具體時長取決于研究類型),期間他們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娛自樂。”
事后很多學生透露,他們很難集中精神,思緒漫無邊際,這種感覺并不怎么好(在9分制的愉悅度測評中,平均打分為5分;且有一半人打分低于4.5分)。
作為對照,另一組人會將同等長度的時間花在安靜的外部活動上,比如聽音樂、閱讀,這些人報告的愉悅度始終都更高一些。
而且……
當實驗地點改為人們在自己家中獨處思考時,
當心理學家給人們準備時間,可以提前想好到時候YY什么開心事時(比如去某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旅游),
當實驗對象變成某社區里平均年齡48歲的成年人后……
結果都是一樣的。
而且被試的性格傾向對實驗結果影響甚微,不管外向還是內向的人,都會厭煩獨自沉思。之后也許可以把實驗對象換成非學生人群,或是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人,看看結果是否同樣有趣。

別急。后面這個實驗,才真正戲劇化地揭示出人們有多不愿意獨自沉思(所謂99%的人都會震驚)。
由于本研究涉及“繼續沉思or電擊自己”的選擇,所以事先篩除了少數承認自己喜歡電擊刺激的人。
剩下的被試照例要花15分鐘“用自己的思想自娛自樂“。
但這次,大學生們可以自行選擇是否按下一個按鈕,以微電流電擊自己(男性4毫安,女性2.3毫安)。
所有人在實驗前都表示,自己愿意付錢來豁免接受這個強度的電擊,避免不舒服的感覺。
可結果出乎意料,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都在沉思過程里電擊了自己至少1次(有個奇怪的哥們兒,電擊了自己190次,當然,這異常值并未計入本次實驗分析)
“讓我們吃驚的是,那些此前認為寧可付錢都要避免被電擊的人們,竟然僅僅因為不想獨自思考15分鐘就選擇了電擊自己。”研究者說。

吃驚之余,如果你多了解一些先前的研究,其實也就不難預測這個情況:執行一項任務時,相比起思緒游離,參與投入更讓人們快樂。
人們為什么這么討厭和自己的思緒相處呢?
研究者認為,有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思想,沒法命令思想只停留在快樂的事情上。
Wilson和他的同事補充道:“人們在‘想’和‘做’之間,更傾向于選擇‘做’,即便是去做他們平常寧愿花錢都想避免的事情。未經過足夠訓練的大腦不懂怎么享受獨處,或許這也是正念、冥想和其他意念訓練如此流行的原因。”
如今隨著手機和媒體朝大腦24小時不間斷輸入信息,有太多方式可以讓我們避免獨自沉思。
現代世界的持續刺激和外在影響,是否已經把我們變成了自己思想的陌生人?
甚至,會不會是人類對于獨自沉思的恐懼和厭惡驅使著我們創造了這個充滿誘惑讓人分神的世界?
-end-
「今日友聊」
你有多久沒獨自沉思過了?
如果沉思你會想些什么?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譯者:凱西
企業HR,英文學習er
食客,凱西實驗室主廚
喜歡心理學,旅行攝影
夢想成為NB斜杠青年
原文地址:
https://digest.bps.org.uk/2014/07/03/is-it-the-darkness-within-some-people-would-rather-shock-themselves-with-electricity-than-spend-time-with-their-own-thoughts/
「一日一小變」
“獨自沉思”
人的一生庸庸碌碌
卻忘了分一點時間與自己交流
今晚睡覺前沉思十分鐘吧!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系郵箱media@yoxinli.com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