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我們都愛吃,不過,雞蛋究竟有什么營養?每天要吃幾個雞蛋?蛋黃要不要丟?土雞蛋、紅皮雞蛋營養就更好嗎?等等問題我們未必清楚。一起來了解吧。
1.雞蛋的營養不可小覷
一個普通雞蛋含有7-8克蛋白質,其中氨基酸的組成與人體需要最為接近,優于其他動物蛋白質,雞蛋蛋白質消化吸收率高達98%;蛋黃是磷脂的良好來源,磷脂有助于降低血液膽固醇,并促進維生素A、D、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此外,蛋黃中還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所有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以及微量的維生素C。礦物質則以鈣、磷、鐵、鋅、硒含量較高。
2.健康人每天吃1個雞蛋,蛋白蛋黃都要吃
盡管1個雞蛋中含有兩百多毫克的膽固醇,但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對于健康人來講,每天吃1個雞蛋,對血清膽固醇水平影響很小,而其所帶來的健康效益遠高于其所含有的膽固醇的影響。《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建議2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每天吃40-50克蛋類,相當于1個普通雞蛋的重量。
3.土雞蛋VS洋雞蛋,營養各有秋千
相比洋雞蛋,土雞蛋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膽固醇、鈣、鋅、銅、錳的含量略高一些,而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硒的含量略低,其他營養素差別不是很大。
4.買雞蛋不必太在意紅皮還是白皮
蛋殼的顏色主要與產蛋雞的品種有關,這是由基因決定的,與雞蛋的營養價值無直接關系。通過比較白皮雞蛋和紅皮雞蛋主要營養素發現:它們的蛋白質含量都為12%左右、紅皮雞蛋的脂肪(11%)比白皮雞蛋(9%)高一些、維生素E也是紅皮雞蛋高些,而維生素A則是白皮雞蛋更高,其它營養素差別不明顯。總之,二者的營養素含量沒有顯著差別。
5.不要吃生雞蛋,也不要喝生蛋清
生雞蛋的蛋白質成膠狀,人體不容易消化吸收,而且,生蛋清中還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物質,前者影響生物素的吸收,后者抑制胰蛋白酶的活力,妨礙蛋白質的消化。
6.半生不熟的雞蛋也最好少吃
雖然雞蛋看起來是封閉的,但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有可能進入的。如果吃了沒有經過徹底煮熟,或是受沙門氏菌交叉污染的雞蛋,就有可能發生食物中毒。某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嬰幼兒和免疫力差的人不應吃半生不熟的雞蛋,孕婦也最好不吃或少吃這類雞蛋,以盡量降低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
為安全起見,建議將雞蛋徹底煮熟至蛋黃和蛋白完全凝固。例如,煮蛋一般在水燒開后小火繼續煮5-6分鐘。具體我們可以借助煮蛋器幫助控制火候、時間、加水量等,以做出蛋清已經凝固,而蛋黃質地比較柔嫩的雞蛋。
7.雞蛋和豆漿可以一起吃
大豆中的確含有不利于蛋白質消化吸收的物質——胰蛋白酶抑制劑,但因為它本身也是一種蛋白質,在豆漿經過充分煮沸后,這種物質已被破壞,不會再抑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了。
8.不要忽視雞蛋過敏問題
一項區域性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北京、廣州等地,居民食物過敏的發生率為3.4%-5.0%,另一項針對全國3-12歲兒童的研究表明,兒童食物過敏率為8.4%。在所有致敏性食物中,最常見的有雞蛋、牛奶、海鮮和魚。其中對雞蛋過敏的人最多,其次是牛奶。
由于目前沒有辦法根治食物過敏癥,避免過敏反應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避免吃這些含有致敏物的食物。因此,容易雞蛋過敏的人在選擇食物前最好仔細閱讀食品標簽。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劉萍萍,營養師&專欄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