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這一部著作,略微對讀書有點好奇心的人都聽說過。至于在其頭上的光環和名號,這里毋需贅述。
打開百度,隨便搜索“經典”、“必讀”或者具有類似含義的關鍵詞,出來的書單里面,《國富論》絕對可以占據一席之地,而我們做的第一期內容:《物種起源》,也在這種清單里面忝列一席。

對于《物種起源》,當時我們是這么評論的——“并沒有想象之中那么神圣”。而且在第一期的文章之中,我們最后的建議是:這本書,對于非生物學跟地質學的大眾來說,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去精讀。
很遺憾,在這里,對于《國富論》,我們還是會給出這么一句類似的評論——如果不是一個對經濟學、經濟史、經濟變更的關鍵節點等內容感興趣的人,沒有必要去專程閱讀這本書。
對于大眾來說,閱讀這本書的意義:裝逼收益遠遠大于看完之后的實際收益。如果想要真正了解當代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建議拜讀第六期的《經濟學原理》。
或許有的讀者會有些生氣:呵呵,人類歷史上這無數經典在你們這里就得到這么一句評論?@#¥%!
對于這個事情,感興趣想要了解一番的話,可以在公眾號里面回復“經典”兩個字,我們會推送給您一篇專門的消息來解釋這個問題——經典真的在當代不吃香了么?不符合時代?還是經典里面的觀念過時了?
其實并不然。
盡管對于這本書,我們認為沒多大的必要精讀。但是作為這一期概覽的支撐點,接下來,我們將以《國富論》作為基點,半結合《經濟學原理》里面增改的內容,給各位觀眾簡單的介紹一下“宏觀經濟學”。
而第六期《經濟學原理》里面,細心的讀者自然明白,經濟學原理的十大定律都沒有寫完——因為第六期我們對于《經濟學原理》的解讀,都是基于“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討論的是“每個人”。

誠然,如同那一期最后一篇文章所說:“微觀經濟學”運用到極致,甚至產生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那么一撮人。這個(微觀經濟學)還比較容易理解,畢竟是基于個人的研究,那么,“宏觀經濟學”跟我們又有什么樣的關系?
之一、微觀經濟學的局限
我們就看看“導讀”里面的那個例子:出口是明顯增加國民財富的事情,既然這樣,我們干脆不進口只出口多好?這樣我們國家豈不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你要是真的信了,那我只能說:

上面這個事情,用微觀經濟學來解釋,確實很說得通——是啊,我制造商品,出售,自然可以獲取利益。這樣我的財富增多,國民都有錢了,這樣不是很完美么?
等等!
國民都有錢了?
國民都有錢了?
國民都有錢了?

嗯,國民都有錢了,你以之前的薪水還請得到人嗎?你的所有生產原料的價格,是不是會發生那么一些變化?
其實我國的低端制造業這些年面臨的就是這么一個問題——前些年的瘋狂生產,讓世界上充斥著我國的低價商品。
但是這個過程之中,因為出口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國內這一批人獲得了財富,原本一千塊可以雇傭的工人,現在沒有三四千誰跟你干活?原本廉價的各種原材料,現在依然廉價否?
物價成本上升了,請問你的產品價格還能保持之前那種低價?
價格上漲了,你拿頭去跟別人競爭?
看到這里,不難發現,“微觀經濟學”里面的一些分析方法,在這種“團體”、“國家”等大型模型下會失去效果。
這個時候,要搞清楚這一類對象與“經濟相關的”問題,我們就需要用到“宏觀經濟學”。
之二、貨幣
中學政治上,我們明白了什么“金本位”、“銀本位”,等等,現在是什么“本位”?
稍微查了一下,答案是“人民幣本位”。——嗯,人民幣以它自己作為本位。當然,現在各國都是這樣干的。

但凡一個腦子正常的人都明白:如果缺乏監管,一定會出現XXX。
廢除金銀本位制之后,貨幣不再需要對金銀負責——那么必然的,發行多少貨幣好呢?
所以我們現在忍受著“無限貶值的”(指本國貨幣)、“價格不確定的”(指各種外幣)各種貨幣。

在金銀本位制度下,貨幣基本上是不會貶值,同是匯率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為什么發展到現在放棄了這種貴金屬本位?
答:因為黃金不夠了——世界上黃金的總價值抵不過市場上流通商品的總價值了。 (現在挖出來的黃金大概是155244噸,按照現在此刻的金價,1211.5美元/盎司,最后算出來黃金的價值是6046847010786.6美元,也就是六萬多億美元——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商品總量難道只有這么點?)
這樣使得金本位的制度必然崩潰,所以當下世界各國都是根據市場經濟需求來發型貨幣,將黃金作為戰略儲備。(可以理解成我有這么多黃金,按照需求來發型貨幣,這些黃金是我的“保證金”)

根據市場經濟需求?嗯,說道這里我們就要聊一聊那個叫做“GDP”的小伙伴。
之三、GDP
首先,一個國家需要多少流通貨幣是由產品價值總量和流轉次數所決定。隨著經濟發展增加貨(shui)幣(fen)是合情合理的行為,只不過在核算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時候,這個名為“GDP”的小滑頭一分為二——一個叫“名義GDP”,一個叫“實際GDP”。
不不不,不談那些理論,那個太無聊。我們來舉個栗子!
假如說你去麥當勞吃漢堡。現在漢堡15塊錢,其中面包三塊錢,肉十二塊錢。按理來說,你吃漢堡應該是創造了15塊錢的GDP。但是這里還有一種算法——漢堡的中間成品,面包的三塊錢是不是應該算成GDP?畢竟這三塊錢是面包店的產出。

但是如果這么一算,GDP豈不是18了?那......面包的成品再細分下去算一算?
我去,你還有完沒完了!!!
這個栗子里面,15就是名義GDP,至于18或者各種其他奇奇怪怪的數值,就是路人甲乙丙丁(不用理會這種愚蠢的算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實GDP?
我們不妨假設:去年這個漢堡賣10塊錢,生產了10個,今年這個漢堡賣15,生產了20個。所以去年的GDP是100,今年是300。——今年的GDP是去年的三倍!(其實是2倍:20/10=2)

300是名義GDP,而真實GDP,這應該這么說——假如以去年的價格作為基準,今年漢堡的GDP是200。
看完上面那些解釋,不難理解,任何二手交易產品的價值都不應該計算到GDP中。
假如你去年買了一輛QQ,今年白菜價賣給別人,總不能認為世界上多了一輛白菜價的QQ可供人們使用吧(其價值已在去年核算)?最后,除了有型的產品以外,無形的服務都應該被納入到GDP的核算中(誒,這些年我國南方某著名城市的GDP明顯下滑,想到那些逝去的GDP......某些人不禁潸然淚下.....甚是難過......)。

在這一部分最后奉上一個笑談,博君一笑——
有兩個經濟學家在路上走,A看到地上有一坨翔,于是對B說:“你要是敢吃了它,我就給你一百元。”。
B爽快的吃下去了,但一路上不是滋味。然后,B又看到另一坨翔,想著要分甘同味,就對A說:“你要是敢吃了它,我把那一百塊還給你。”
A悶頭猛吃。吃罷,A說:“到最后,我們還是啥收獲都沒有,但是一人吃了一坨翔。”
B立馬回道:“不,我們創造了200元的GDP。”(吃翔可以看作是提供了服務)
之四、通貨膨脹跟通貨緊縮
假設現在有一套房子,150萬。
首付50萬,余下的100萬分期三十年,銀行計算之后,利息100萬,最后,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你每年買個月償還銀行等額的金錢(約5556)。
——該死的銀行好奸詐!騙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錢!買個房子騙了我一百萬!
——誒,銀行簡直慈善機構啊!白送幾十萬......
第一種說法,很容易理解。
第二種說法是什么意思?
嗯,我們可以這么理解。第一個月的5556,跟三十年之后的最后一個月的5556,合計起來的11112,我可否當做是在十五年之后給了銀行11112(期望的概念)?稍微使用數學公式一算——也就是說我現在找銀行借100萬,十五年之后連本帶利還給銀行兩百萬?
嗯?看上去還是銀行血賺?
噢不,現在是2016年,我們設想一下現在的200萬跟2001年的100萬,哪一個的購買力更強?(當然,這種說法有個前提——銀行在貸款之后不改變現有的利率制度,并且不會對已簽訂的貸款合約做其他修改。)

上面這個小故事里面就是現在近乎是家喻戶曉的“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是怎么來的?
手上有錢的人冒著各種風險,將錢投入到各種地方——比如說儲蓄,比如說借給其他人做生意……
針對這種風險的回報,就是利率的本質來源。
嗯,顯然,只要不出現壞賬,實體流通中的錢應該會越來越多。
但是如果對應的生產技術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商品的產出沒有跟上流通貨幣的增長速度,就會出現傳說中的通貨膨脹。
小學生都知道,膨脹是有反義詞的,通貨膨脹也有一個對立的兄弟——通貨緊縮。
從字面上來看,或者憑借著想當然的理解——“流通中的貨幣不足”?
噢,流通中的貨幣不足,導致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人們手中的錢更值錢了,可以比正常時候買到更多產品。
呃?購買力上升了,貌似是一件好事?

我呸!
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工人工資易升難降,企業利潤會下降,進而縮小生產和投資計劃,社會整體借貸需求下降,整體產品和服務需求萎縮,甚至會導致企業大規模倒閉,結果就會導致失業(美國上世紀30年代初的大蕭條)。
由于借貸需求下降,利率自然下降(物以稀為貴,貨幣也一樣),欠債的人可能由于收入下降、資產減值等因素影響而加重債務負擔,甚至會還不起錢,最后的連鎖效應可能導致銀行大規模倒閉,國家經濟崩潰。
這一部分最后說個題外話——現在不少天朝人士總是在鼓吹通縮。
物價飛漲的時代你跟我說通縮?嗯,很強!

這里簡單解釋下:人們經常使用CPI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標準,將生活中一系列構成消費者生活成本的東西放在一籃子里(如豬肉、煤炭、水電、鋼鐵等),通過觀察這些產品的價格變動按照所占消費者支出的相應比例計算出變動的幅度。
但是:請問為什么牛肉面從十塊漲到了十二塊?
答:因為人們在計算CPI的時候,沒有將住房成本、某些受房租影響很大的服務(除了店租本身還有人工成本)等其他成本納入,導致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因經濟周期而下降,但是總體生活成本卻不見回落。
——到底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呢?

之五、關于共產主義
在這本資本主義社會的“圣經”概覽里面出現“共產主義”這無疑不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但是別想錯了,這不是亞當斯密所說的,而是談到宏觀經濟學,就會談到生產力,談到生產力,就會談到生產力高度發達;談到生產力高度發達,那么就會想資本主義是否還適合?
在上一期對心理學的介紹之中,我們提到了人工智能的高度發展,然后在身邊相信也不乏機器人的廣闊前景。

但是這些都有一個問題。
為了方便描述理解,我們還是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富士康擁有十萬員工(假設),假如說某一年人工智能跟機器人高度發達了,它只需要一千名員工就可以生產出足夠世界上所有人使用的蘋果手機了。
請問,那些因為科技發展被解雇的九萬九千名員工怎么買得起?

這是一個悖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那么資本家需要雇傭的工人是越來越少,也就是說,這個社會上能夠獲取勞動工作機會的人是越來越少。那些因為生產力的進步而喪失勞動機會的人自然會淪為社會發展的“炮灰”,他們顯然一無所有。
資本家你生產出再多商品,無產階級沒錢買怎么辦?
那你還不趕緊“共產主義”?——你不給我們錢,我們怎么給你促進消費?
不過這個假設里面是基于生產力高度發達,那些寄望于此生就可以坐等政府發錢的少年們,醒醒!工頭喊你回去搬磚!

下期預告:
《自由意志》

每天,你決定著自己的衣著、安排自己的去處、預定自己的午餐......
但,你是在思考嗎?
你的每項決定,都出自于自己的大腦嗎?
你......真的存在自由意志嗎?
你,是你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