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干壞事讓人覺得爽?

    關于這個問題,本文排除生理與遺傳族群,好比天生的反社會人格、虐待他人以快感的變態,以及心神喪失的精神病人,僅針對在極端情況內的普羅大眾。

    § 既然有壞事,什么又是好事?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說,好與壞、善與惡的關系與定義始終有爭論,一派認為有絕對的善,一派認為這些都是價值判斷,僅具有相對性。

    兩派說法都對,好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她說:「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無所謂惡,因為惡可以通過藝術家成為美的事物。唯一的惡,就是殺人。」

    亞歷塞維奇的說法體現了好壞、善惡的相對與絕對,也回應了今天討論的問題本身。

    我們做任何事,都叫「做」事,但做「壞」事則是一種道德判斷,無關于行動本身,而是由一個人的道德觀決定。前者只是有做或沒有做,后者是就事論事,給予道德評價。

    合乎道德的事,不見得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也就是所謂的爽。有時我們擇善固執,在于我們的理性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即使需要禁欲,甚至犧牲,我們仍堅定不移。

    但這對你的家人來說可能是壞事,因為你的犧牲可能讓一家老小頓失依靠。

    好比在電影《藍色茉莉》中,賈絲敏對老公靠詐騙維生,她也是共犯結構的一環,憑藉老公詐騙所得能讓自己過奢侈日子,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直到發現老公出軌,于是她憤怒的向FBI檢舉,導致家破人亡。她的決定滿足了一時的爽,但讓老公從此成為階下囚,自己失去生活支柱,兒子從此埋怨她。

    § 莫把壞事看成小事

    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做惡讓人得到某種快感,譬如貪圖方便丟煙蒂;為了上班不要遲到,上地鐵不排隊;為滿足小頭,冒女友懷孕風險不帶套等。這些壞事之所以做了會讓人爽,在于通過這些我們判斷「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讓我們獲得更大的滿足。

    然而,誠如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言:「人類對于低概率往往反應過度,對高概率經常反應不足。」

    好比明明搭飛機的死亡率遠低于交通意外,但人們更畏懼飛行。中樂透頭獎的機率比被雷擊還低,卻在開獎前抱著高度期望。

    干壞事帶給我們的,更多是對生活的想象,這種想象使我們跳脫生活常規,使我們感覺不受拘束。簡言之,那些小小的壞事,為我們感覺自己重獲自由。

    相反地,今天會讓這些壞事成為一種自由,反映出一個社會對我們的禁錮,以及對自由的剝奪。

    也就是干「好」事不夠爽的原因,因為那個「好」的價值并未真正被我們內化,還可能是我們生活壓力的來源,而逃離壓力是人之常情。

    因此我們要深思的是「為什么干好事不爽?」,當中似乎反映出人們對自由的不理解。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讀書學習,長輩們耳提面命的都是「讀書好能換到好工作,好工作能賺到好多錢,好多錢才能有好家庭、好生活,擁有這些才成功」。

    那么這樣一個孩子,他從來沒有機會理解什么是自由,因為生活的好與壞都被這些價值觀限定住。成績、事業、頭銜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

    當我們越是服膺外在價值,我們就越不自由。因為我們越看不清楚自己的面目,好像我們沒有自我,而是他人組合出來的機械人。

    于是我們干起壞事,想象超低概率的天堂能夠降臨,若不抱這些希望,生命與死無異。

    § 干壞事的勇氣

    小小的越軌能讓我們在被安排的人生中,獲得一點自由。

    我想起一位朋友,她酷愛開車。她說人生中沒有什么是她自己決定的,只有握著方向盤,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常人在生活中通過做點壞事,以獲得快感,是對自由的呼喊,也是有意無意的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愿意用多大的代價換取自由。」

    就像納粹迫害猶太人,信奉納粹的人覺得他們做的是好事,而與主流價值做對需要干壞事的勇氣,跟主流價值對抗。

    每一件越軌的事,都是對自由的探問,也是換取自我存在價值,獲得存在感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有些青少年叛逆的原因,他們渴望被看見,即使用造成傷害的方式。

    我們干的壞事越來越出格,意味我們對生活的不滿越來越多,也越加渴望真實的自己能夠破繭而出。那些壞事讓我們感覺自己和其他機械人不一樣,我們還具備對生活的掌控力。

    隨著社會越來越自由化,過去某些壞事不再是壞事。曾經同性戀與SM都被污名化,現在相關族群皆能各取所需。

    表面上,壞事似乎將因此減少,但我想干壞事的人還會繼續存在,甚至可能增加。只要仍有許多人對自己一無所知,不明就里的活在他人期望中,被社會壓力逼的喘不過氣。

    干壞事就像在照鏡子。

    每個人都需要看見自己,以及被看見,好面對內心的恐懼,恐懼有天被世界遺忘,或者忘了自己。


    文:高浩容 | 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12-02 00:00
    • 閱讀 ( 75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