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前得問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要學?學了能不能馬上派上用場?接著掌握5大原則,一定能提升學習成效。
【原則1】先想像“理想的自己”,再找出該學什么
如果把學習比成投資,無論是學生學習、還是上班族學習,都投入了我們寶貴的時間和金錢,所以它比理財投資更需要強調投資報酬率。因此,在確定要學什么之前,先想像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應該要會什么,進而找出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方式不外乎讀書、上課、請教專家等,但重要的是,要為學習設定“可量測的目標”,不論是考試成績、資格證考取,或學成后的分享皆可。
具體學習的時候,將你的學習計劃分成高、低目標。例如:假設你現在是一個高中生,明年的高考要考700分高分的總目標(即高目標),接著依照考試各科目、科目題型這些制定具體的多個次目標(即低目標)。高目標可激發達到最終學習目的斗志,低目標則可提升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成就感。
【原則2】廣泛閱讀:轉化成你的說法才算你的
閱讀是最被廣泛使用的學習法。但不是拿起書本從頭讀到尾就叫閱讀,如何在短時間內萃取一本書的精華,可以參考這6個步驟:
第一步:快速閱讀封面、封底、推薦、序文等,即可知道全書重點。
第二步:仔細研究目錄及第一章,讀完目錄就可知道全書邏輯和細節,第一章則會描述作者寫作動機。
第三步:花10~20分鐘快速瀏覽全書,迅速找出各章節重點,尤其是核心概念、架構和有意義的圖表。
第四步:深度閱讀重點章節,一邊思考、質疑、辯證,目的是徹底消化吸收,必要時還要背誦。
第五步:延伸閱讀到非重點章節,并視重要性決定精讀或瀏覽,通常就能掌握全書。
第六步:復習重要章節,并找出全書摘要,將重要章節整理成原則、詞條、圖表及案例,再轉化成自己的說法,才算真正融會貫通。
【原則3】增加理解:多觀察,找出關鍵字圖解
研究證明,理解力會影響學習效果。盡管理解力跟天賦有關,但還是有些方法能透過訓練增強。
增強理解力的第一個方法,是對事物觀察入微。偉大科學家的特質多半是比別人更用心觀察,并透過觀察幫助思考、理解。像17世紀時牛頓(Isaac Newton)因為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中頭,從而觀察、思考、實驗,論證出影響人類文明發展至鉅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是最經典的例子。
人類對圖像的記憶比文字深刻,因此圖解也是增強理解力的好方法。人們在閱讀文字時,很容易忽略對意涵的理解,反而沉陷在表面的字斟句酌中。若找出關鍵字,再將事情的本質、意涵或過程用簡單的圓框、箭頭畫出來,找出各關鍵字之間的關系,絕對比長篇大論更容易理解。
對于以上課、閱讀來學習,也要掌握“7本書讀1次,不如1本書讀7次”的訣竅。絕大多數人上課或讀書都不可能一次就理解所有內容,反而是同一內容反復和持續去讀、去聽,每次都會發現不同細節,觸發新的觀點,自然提升對內容的理解力。

【原則4】強化記憶:看、寫、念,別忘復習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檢驗、升學或職稱等各種大小考試,除了死記硬背,其實有更有效的記憶訣竅。《醫學院高材生才知道的驚人“記憶術”》作者、日本腦科權威筑山節認為,大腦會排斥不熟的事物,也會誤以為已經完全讀取看到、聽到的資訊,所以他建議運用“看”、“寫”、“念”3種感官來記憶,只有在閱讀(即“輸入”)后不斷重復“輸出”,才能記住真正重要、非記不可的情報。
他推薦的輸出方式包括寫筆記及朗讀。動手寫筆記可讓眼睛再次輸入,出聲朗讀也能經由耳朵再次輸入進腦中,如此連同第一次的閱讀、聽講的輸入,同一個資訊輸入3次,配合視覺、聽覺、手部運動,進而強化腦中記憶。
即使做完“看”、“寫”、“念”3步驟,更重要的是“復習”。根據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理論,人們在學習后的20分鐘會忘記42%、記得58%,學習一天后會忘記74%、記得26%。因此,復習的最佳時機是記得一半又忘記一半的時候,也就是學習后20分鐘到1小時之間。
【原則5】馬上應用:復習所學,彌補疏漏
學習后不即時應用,就像考到駕照卻不敢上路一樣,“學了不用或不分享,那是永遠學不會的。”
透過練習和分享,得到受眾即時與真實的回饋,不僅復習所學,也彌補學習的疏漏,也才知道該如何精進。美國知名記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一書中提到,披頭士在1960年代還是個默默無聞的高中搖滾樂團時,就勇闖德國漢堡的夜店表演。即使酬勞低、音響爛、聽眾不賞臉,他們沒有躲回英國利物浦老家車庫,而是沒日沒夜地在聽眾前表演苦練,得到最直接的回饋,逼迫自己變得更強更好。在成名前,披頭士已累積1200場表演經驗,超越大多數樂團的表演場次。
無論是校園還是職場,都很嚴酷,時間很寶貴,一旦確定學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后,就卷起袖子開始吧。只要掌握了這5大原則,一定能提升成效!
文/《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關注公眾號:jintcn(精英特速讀記憶),了解和學習更多關于: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等方面的知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