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缺席諾貝爾獎頒獎禮的,不只有鮑勃·迪倫!

    每年這個時候,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將迎來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沒錯,就是盛大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看這高大上的外觀,晃瞎眼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著名歌手鮑勃·迪倫是個例外——他已明確表示不會出席頒獎禮。

    不過在這100多年里(自1901年12月10日,瑞典國王和挪威諾貝爾基金會首次頒發諾貝爾獎開始),鮑勃·迪倫不是第一個讓諾貝爾獎遭遇尷尬的人: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法國作家、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原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越南人黎德壽,德國人庫恩、布特南特、多馬克......

    這串長長名單里的大咖們都曾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放過諾貝爾獎的“鴿子”。

    拋開文學獎、和平獎不提,作為科普圈的求知(ba gua)模范,蝌蚪君今天就帶你來盤點一下那些曾放過諾貝爾獎“鴿子”的科學大神們!

    >>>>

    戰爭所累

    1937年,二戰陰云迫近,納粹勢力肆虐德國。

    為報復此前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反納粹作家卡爾·馮·奧西茨基,希特勒一聲令下,禁止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

    于是,在1938——1939年兩年間,就有三位德國科學家淪為犧牲品。

    第一位“倒霉蛋”是格哈德·多馬克。

    ▲格哈德·多馬克(1895——1964),德國藥物學家、病理學家、細菌學家  

    他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能有效對抗細菌感染的藥物——“百浪多息”,這種藥物出現在青霉素之前,是第一款能夠商用的抗生素。

    它使鏈球菌敗血癥的死亡率從100%降低到了15%,還曾救過美國總統兒子的命!

    然而,1939年,獲悉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多馬克卻只能違心選擇拒領。

    一周后,他還是被蓋世太保逮捕(這妥協是多么糟心又不值)......直到1947年,他才拿著補領到的諾貝爾獎章和證書,發表了遲到了近10年的受獎演說。

    當然,獎金是領不到了——因為按規定,獎金早已交回給諾貝爾基金會。

    另外兩位同樣悲催的科學家是里夏德·庫恩和阿道夫·布泰南特,他們因在化學領域的出色貢獻分獲1938年和193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當然,他們的遭遇和多馬克如出一轍。

    在同情三位科學家悲慘遭遇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嘆德國科學界的人才輩出,如果不是戰爭的摧殘,相信他們的成就將更加不可限量。

    ▲德國化學家里夏德·庫恩(右)和阿道夫·布泰南特庫恩(左)

    >>>>

    被俘入獄

    他的諾獎故事也與戰爭有關,不同的是,以悲劇開頭,以喜劇結尾。

    1914年7月,奧匈帝國的隨軍醫生羅伯特·巴拉尼在沙皇俄國不幸被俘。

    在戰俘營里忍受饑餓、傷痛和恐懼的巴拉尼絕對想不到,就在第二年,他因在內耳前庭器官工作機制上的出色研究而榮獲了1914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1914年因沒有合適人選,該獎空缺)!

    ▲羅伯特·巴拉尼(1876年-1936年),奧地利生理學家

    獎確定了,人卻找不到!

    作為超級敬業、超級認死理兒的“業界良心”,諾貝爾獎委員會費勁周折,花了大半年時間才從戰俘營名單里追查到巴拉尼的下落。

    可態度強硬的沙皇俄國就是不賣中立國瑞典的面子,就仨字兒:不!放!人!

    瑞典人又執著了一把,王子卡爾親自出馬,帶領紅十字會遠赴俄國談判,硬是把巴拉尼從戰俘營里挖了出來!1917年1月,巴拉尼終于拿到了那個救他一命的諾貝爾獎。

    這不是童話,但結局同樣美好:巴拉尼和妻兒團聚,在瑞典重新開始科學研究,后代也在科學界卓有成就, 巴拉尼的孫子安德斯甚至還曾任諾貝爾獎委員會的秘書。

    >>>>

    意外離世

    1974年,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但這條規矩卻被加拿大生物學家拉爾夫·斯坦曼無奈地破壞了。

    ▲拉爾夫·斯坦曼(1943年-2011年),加拿大蒙生物學家

    2011年10月3日,諾貝爾獎委員會正式宣布將當年的醫學或生理學獎授予拉爾夫·斯坦曼。

    可是,僅僅三天之后,劇情反轉——委員會獲悉了斯坦曼因胰腺癌于9月30日離世的消息。經過一系列磋商,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仍然維持授獎的決定。

    這種情況在諾貝爾科學獎的歷史上尚屬首例。

    斯坦曼是位抗擊病魔的“斗士”。

    他因“發現樹枝狀細胞及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也靠自己發明的免疫療法頑強地與癌癥斗爭了4年(術后正常情況下生存時間不會超過1年)。

    就在去世前幾天,他還跟女兒調侃:“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我不得不堅持挺下來,因為他們不給逝世者授獎。” 雖然他沒能堅持到最后,但諾貝爾獎評委會的行動也算是對他的最好告慰吧。 

    >>>>

    烏龍事件 

    尼古拉?特斯拉和愛迪生都是科技圈不世出的天才,一生的成就都可謂光耀千古,可由于一系列糾葛,特別是直流電和交流電的發明、推廣之爭,他們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攻防戰,倆人至死不渝的仇怨,也為后世提供了數不清的談資。

    其中,被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則傳聞就與諾貝爾獎有關:1915年,不解風情的諾貝爾獎委員會竟然同時提名這對“老冤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當然是慘遭拒絕。

    ▲關于尼古拉?特斯拉與愛迪生之間的糾葛傳聞,舉世皆知卻也真假難辨

    這則傳聞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第一,諾貝爾獎的提名名單一直是不公開的,要在50年后才能解密。兩位大神是從何知曉的呢?

    第二,諾貝爾獎委員會一直秉承著“我頒我的獎,與你何干?”的超然范兒,即使他二位嚴詞拒絕,當年的諾貝爾獎也還是會授予他們,至于是否出席頒獎禮,請自便!鮑勃·迪倫今年的經歷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斯人已逝,真相卻不難找到。資料顯示,愛迪生一生獲得過兩次提名,分別為1915年物理獎、1915年化學獎;特斯拉則獲得過一次提名,是1937年物理獎。

    所以,至少在諾貝爾獎這個問題上,兩人還真沒有什么“梁子”。這兩個年份的物理學獎也都按正常程序頒給了別人。

    實在要找特別之處,那就是,1915年的物理學獎首次被頒給了一對父子(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其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小布拉格時年25歲,還順帶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創造歷史的布拉格父子

    縱觀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雖然有個別人由于種種原因,放了諾貝爾獎的“鴿子”,但單就獎項本身而言,都是無一例外認可和重視的。我國的國人尤其是科學界,對于諾貝爾獎更是思之多年而不得。因此,去年的今日,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從瑞典國王手里接過諾貝爾獎牌和證書的那一刻,讓大家至今難忘。

    ▲85歲高齡的屠奶奶以淡定優雅的舉止贏得了無數點贊,也留下諾貝爾獎頒獎禮最動人的瞬間。

    • 發表于 2016-12-13 00:00
    • 閱讀 ( 73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