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額光亮無毛,后腦拖一大辮子,這就是我們對末代王朝一個男性發型最外在的記憶。
其實,要說大清男人的發型,原本也不是這樣子的。歷史的細節處,總會展露她豐富多彩的迷人之處。清朝男人的發型,也有過潤發無聲的時尚潮流。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清朝的辮子究竟長什么樣
● 皇上的發型也變過
● 黑長粗:男人的審美關鍵詞
● 清末美男:大辮子+齊劉海
發量豐盛的值班編輯 / 老梁
清朝的辮子究竟長什么樣
-+-
按照儒家經典的說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一般講來,漢族男子的頭發,不剪不剃,延續到明朝時,基本采用的仍是束發為髻的發式。
晚明時期曾有西洋傳教士巴克士(Martin de Rada)如是描述,
“明代男子為有滿頭長發而驕傲,他們把頭發留得很長,然后在頭頂上盤成發結,再用一個中間分開的發網套住,使頭發被夾住并被固定在這個位置上,在發髻頂上戴上一頂帽子,這是他們一般最常見的頭飾……每天早晨他們梳理和裝飾自己的頭發要花去很多時間。”

● 明代繅絲工圖(圖中挽髻發型可見),圖片出自1637年《天工開物》
清王朝由滿洲人建立,彼時在明朝稱女真。女真的先人,兩晉時稱肅慎(或挹婁),唐代稱靺鞨,以及宋時的大金王朝。史書有言,該族發式“皆編發”,也就是說一直以來都是辮發。
晚明時期,朝鮮人曾留下了對滿洲人辮發的記載。朝鮮使臣申忠義曾說,“胡俗皆剃發,只留腦后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
另一位朝鮮人李民寏在其所著《建州聞見錄》一書中,也說“頂后存發如小指許”,“編而垂之左”。如此數量稀少、又編辮子的發型,在明朝人的眼中,簡直可說是“削發如僧”,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還稱之
“海和尚”。
民國時印鑾章所編《清鑒》一書,總結此種現象相當到位,評論說“時南北兩方,以長城為界限,南為束發,北為辮發,兩民族之繁衍,呈歷史上之奇觀”。
隨著八旗兵由北向南推進,并最終統一全國政權,滿族人也相應地把本族的發式推廣到了漢族聚居的廣大地區。

● 晚清男性的發型
皇上的發型也變過
-+-
有趣的是,清軍在入關之初,發型其實也經過了一番“微整”。
當時留居北京的日本商人竹內藤,在《韃靼漂流記》一書中寫道:
“(滿洲人)都剃頭,把頭頂上的頭發留下來,分成三綹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胡須留下來,把下面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
也就是說,滿洲人的留發部位變了,由先前的腦后移到了頭頂。
據學者分析,發式“微整”,一方面是堅持他們的剃發政策,另一方面則是改變漢人對其禿頂似僧的印象,用以表現統治者的莊重與尊嚴。
但當時的民族矛盾尖銳,這樣的發式,在漢人的眼中,又變成了另一番可描述的言語。彼時有稱“金錢鼠尾”式,“金錢小頂”或者“小頂辮發”,也就是說,把腦袋四周頭發全部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小的面積,再編成小辮。頭發量少,自然酷似老鼠尾巴。

● 《清俗紀聞》中梳理工具圖,中有剃頭刀
清軍在推廣標準發式的過程中,對于那些不合規格的發型都會嚴懲不貸。當時有稱“剃不如式”、“頂辮微大”或者剃后“續長寸余”而不“速剃”者,都會被
開刀問斬。
黑長粗:男人的審美關鍵詞
-+-
等到滿洲統治者穩定社會秩序,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之際,政府對于發式問題似乎變得寬容了。
1799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反映清朝中期社會生活的書,名為《清俗紀聞》。該書《冠禮》篇中有一教書先生的發式引人關注。圖中教師留發部位與清初相同,不過蓄發數量明顯增加,約有一掌心大小,辮子也長了許多。

● 《清俗紀聞》中辮子、花帽、總角圖
晚清之際,國人的發型又有新的變化。1865年,曾經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美國傳教士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出版了一本書《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書中寫道,
“除了道士與和尚,一般人包括官員的腦袋每隔十天半月就要用剃刀刮干凈,只留下頭頂后部圓圓的一塊,任頭發無限制地生長,編成一根三股辮,自然垂在背后,辮梢扎上絲帶以免散開”。
然而此時,隨著“金錢鼠尾”原教旨的衰落,中國人對辮子的審美是“又長又黑又粗”。
盧公明在那本書里記錄到,“有人覺得自己的頭發不夠長,辮子不夠好看,花很大的精力把別人的落發細心地織進自己的辮子來加長。有些人的目標是要留出一條幾乎長及地面的辮子”。
三十年后,同是教中兄弟的美國人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出版《本色中國人》一書。書中也提到中國人“有一條長長的辮子”,“頭發又粗又直,烏黑發亮”,為了讓辮子變得更長、更粗,中國人還會使用接發技術,在頭發里編入一些馬鬃或者生絲。

● 廣東街頭的行人,注意左一那位幾乎拖到地上的辮子
上述情形在蒙古鑲黃旗人鮑奉寬遺作中也有表述:“(男子)辮梢當綴三股黑色線穂。發短者,或續編三股假發,名辮連子,絲線制者,名線連子,此式至老不改”。
可以說,晚清時期留一條粗而長的辮子,或者添些假發續長,要放在清初,定屬不合規格的殺頭之列。
這種情況表明,在清朝統治中國的二百余年間,滿漢之間在發型問題上慢慢找到了交點:在統治者的禁令之下,多一點,再多一點。
清末美男:大辮子+齊劉海
-+-
不幸的是,清朝男子的發型剛開始還只是個國內民族間的議題,到后來外國人也摻乎進來,又成了一個國際議題。
近代以來,隨著東西實力的此消彼長,晚清中國人的形象在老外那兒日益下跌,變成了“半開化”的民族,辮子也就成了他們揶揄、嘲笑的對象。初時老外用pigtail來稱呼辮子,本無歧視之意,后來蓄意將這個詞拆開,變成了“pig’s tail”。跟進的日本人也不忘踩一腳,直接招呼為“豚尾”。

● 晚晴寧波街頭的剃頭匠
有鑒于此,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大佬康有為就曾給光緒帝上奏折《請斷發易服改元折》。折子中說明剪辮的若干理由:
1_是所處機器時代,工人“辮發長垂,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
2_是軍事上“執戈跨馬,辮尤不便”;
3_是頭發過多,易增污垢,梳洗費時;
4_是出訪外國,易遭譏諷。
這些改革者和同時期的革命者主張,辮子這個東西,等于全國人民和皇上一起玩羞恥play,又過時又丟人,不如統統剪掉。
這樣激烈的主張當然是被拒絕的。
不過人民群眾總能找到默默抵抗的辦法。在清朝最后十幾年,一些地區的青年男子辮雖留存,不過推崇在前額留發、形似劉海的發型。彼時有一首詩《前劉海歌》諷刺這類愛美男性。詩道:
“毛發排云軟覆額,如今竟作時髦妝。
少年殷勤苦求效,不畏千人萬人笑。
對鏡朝朝自梳掠,妝成真與花爭貌。
可憐學子嬌青春,覆發亦仿尋常人。”
這“前劉海”的發型,畫風是這樣子的:

● 圖片來源:《神州日報》,1910年4月,第4版
當時,“前劉海”發型在南北各大城市相當盛行。有報紙評論說,北京浮薄少年“額前垂發,俗名劉海,形同婦女,類近娼優,不知羞恥,實屬有傷風化”。又有論“杭州人之剪去發辮者不多,而剪去者多自成一式,發作人字形,從中心披下,并無頭顱,自遠望之,無異劉海”。
1908年山東巡警道更發布告示,嚴厲禁止“前劉海”。

● 圖片來源:《時事報館戊申全年畫報》,1908年,卷36上
禁止歸禁止,直到清末,仍有報紙反映說,青年男子的發型翻新,有齊眉形、彎月形、人字形等多種劉海的樣式;發型又與服裝搭配,出現了有辮之西裝、無辮之華裝、有辮之華裝和無辮之西裝等四種人。
革命者的剪辮、時尚青年的前劉海,在在透露出大清王朝在社會治理方面越來越軟弱無力,老百姓越來越把朝廷和皇上不當回事。1911年,清政府終于下達一道諭旨,內中說,“資政院奏懇請降旨,即行剪發,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準其自由剪發”。
可惜,這時候武昌已經起過義了。

● 平頭的“末代皇帝”溥儀
參考資料:
馮爾康:《清初的剃發與易衣冠——兼論民族關系史研究內容》,載《史學集刊》,1985(2);
王冬芳:《剃發——清初民族征服政策失敗的實例》,載《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史料(2003.4)》,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侯杰、胡偉:《剃發·蓄發·剪發——清代辮發的身體政治史研究》,載《學術月刊》,2005(10);
張德安:《身體的爭奪與展示——近世中國發式變遷中的權力斗爭》,載《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6年第7卷;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剪辮風潮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載臺灣《國史館館刊》,2009(22)。
END
點擊以下關鍵詞,查看更多精彩視頻/文章
為啥“汪汪”是水字旁丨如何成為超級英雄丨雙胞胎小雞
· 視知 ·
知識看得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