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蝦兵蟹將這句成語據說最早出自明末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的第四十卷《旌陽宮鐵樹鎮妖》,說的也正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故事里的火龍對自己手下兵將的稱呼。同時似乎也是從一開始就是不中用的小嘍啰的代名詞,在待遇上和同樣是有著動物形象,但卻多少會有些瘆人的牛頭馬面不大一樣。究其原因,也許不光是因為蝦兵蟹將干的差事不是牛頭馬面那種陰森森嚇人的勾當,而且還可能是由于蝦和蟹都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喜聞樂見的日常食材,一頓飯少說都能干掉它個十來條蝦,一兩只蟹,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不出敬畏感了。哪支軍隊要是給冠上了蝦兵蟹將的頭銜,那肯定多半不是件什么好事。


▲最早讓筆者直觀領略到蝦兵蟹將實力的就是這部動畫電影《哪吒鬧海》
可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東鄰日本的文化觀念就與我們大不一樣,要不有句話叫做“東洋古怪多”,各式海鮮都能堂而皇之地成為盔甲上的裝飾物,蟹、貝、蝦、螺、八爪魚,品種不少,聚在一塊都足夠做一桌海鮮大餐了。

▲經常關注冷兵器研究所的看官們肯定不會對這些“菜肴”陌生的。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總是讓人耳目一新
本文要說的則是曾經活躍在太平洋中部星星點點島礁上的基里巴斯古勇士。他們的扮相比起上面的日本“海鮮”的造型還要像是從龍宮里來的人。

上圖是穿戴傳統盔甲的吉爾伯特群島上的基里巴斯勇士照,時間約為1900年代初期。注意他頭上頂著的可不是榴蓮,而是一種魚——

▲就是這類遇上危險時會吸入海水使身體鼓脹成個圓球,同時豎起根根棘刺的密斑刺鲀

密斑刺鲀是二齒鲀科(二齒鲀科的拉丁學名是Diodontidae,英語為Porcupinefish。也有人根據其英語名詞而翻譯為豪豬魚和刺豚、刺鲀)刺鲀屬的一種,有毒,不宜食用,照片上這條正常情況下的密斑刺鲀顯得小巧且人畜無害。

這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魚皮盔除了用到刺鲀皮外,還有椰殼纖維、植物纖維與人發。椰殼纖維被捻成雙股系帶用于佩戴;植物纖維和人發則是用來做成頭盔正面的內襯,也就是說頭盔里除了沒有頭發遮蓋的額頭,其他但凡是有頭發的部位,都沒有襯里。這點也是比較好理解的,畢竟不是金屬頭盔,頭發就可以直接當襯里減少頭皮摩擦,還透氣。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套基里巴斯甲胄,所用材料與海鮮無關,主要用到了椰殼纖維、木材和人發

椰殼纖維是一種從椰子殼中提取的木質纖維。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主要用于家具填料和墊子的填充物,也用來制作刷子、繩索和麻線。從未成熟的青殼椰子中提取的椰殼纖維是白色的,要比從完全成熟的棕殼椰子中獲得的棕色椰殼纖維來得更為平滑細膩,后者厚實、堅固、耐磨度高,顯然是用來制作盔甲的較為合適的材料。

從這張身甲領口部分的細節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橫向上構成類似于織物緯線的,一道道較粗的,就是被搓成繩索狀的椰殼纖維。它可能是采用了類似“回緯”的工藝,即一根線索沒有弄斷,像一條身軀無限長的貪吃蛇一樣,轉個一百八十度回過來繼續打下一排的緯。每一排之間都有雙股的椰殼纖維束扎綁定。黑色的部分就是人發做的裝飾。背后的負板由兩根木制支架與身甲相連,作用并不只是用來背部防護,高大寬敞的設計可以一定程度上擋住敵人對頭部頸部的揮砍攻擊。從這一點來說,魚皮盔就更像是種裝飾品。

而在德國柏林人種學博物館的這套基里巴斯甲上,我們則可以看到更多的海洋元素:腰上多了圈附加護甲,可能是魟魚皮材質;兩只用到椰殼纖維(可能還有頭發)捆綁固定鯊魚齒的護臂;還有與護臂同樣制作方式的帶有鯊魚齒的三股叉。


▲大英博物館的同類收藏,鯊魚齒護臂,結構作用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鯊魚齒手套


▲三股叉及細節圖





▲其他形制的武器結構材料也都差不多,這里一并貼上,最后兩張短刃武器,是婦女所用

基里巴斯在地球上遠離其他先進文明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制造武器與相適應的防具,并且再一次地證明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戰爭對人類文明的作用力:再落后也可以利用一切得到的材料用來殺戮同類。當槍支大炮隨著西方人闖入他們的世界后,原有的盔甲兵器完全失去了作戰的用途。也許也就是在這些過了時的武器不再沾染鮮血的時候,它們才更有資格代表基里巴斯人的智慧與才藝,走入博物館為世人所稱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PZL,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