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李白劍術高超,傳說為大唐第二。但是如果我要問李白劍術究竟有多高,學的是什么劍法,他的師承是誰,估計也就沒人知道了。
其實李白的劍術傳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東周以降,王綱解紐,城頭變幻大王旗,各路豪杰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秦王嬴政的軍隊眼看很快就要踏入燕國境內,燕太子姬丹心急如焚,于是派遣荊軻和秦舞陽入咸陽刺殺秦王,行釜底抽薪之計。

荊軻本來的搭檔并非秦舞陽,而是一“客”。此客由于沒有準備好,來的有點晚,結果太子丹等不及,要求荊軻和秦舞陽匆匆上路,于是功敗垂成。那么此客是誰?人們都不知道,有說蓋聶的,有說狗屠的,其實都不是。
大家忽略了一件事。荊軻獻給秦王的是一張督亢地圖。督亢是個地名,住著一個姓督的宋國貴族。督氏與孔子祖上孔父嘉是世交。孔父嘉被殺后,孔氏殘存血脈跑到魯國,督氏為了免受牽連,也跑到了燕國避難。
孔子劍術大成之后,派人前去督地切磋技藝,也算圓了祖上世交之誼。派出的這個人是自己一個學生,魯國貴族黨氏的庶孫,姓仉(zhang)。仉氏和督氏后來世代聯姻,以仉督為姓,獨傳兩姓合創的以劍御箭之術,就是說對方的箭射過來,劍手可以用劍將來箭斬斷。這門武術世代家傳,不傳外人。
荊軻等的這位搭檔,就是仉督氏后人。由于這門劍術是獨門家傳,為了不使這門技藝滅絕,該仉督氏后人就需要急切物色一個可以傳承技藝的族內門人親自教授。因為誰都知道這一去肯定有去無回,用荊軻話說,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不成功肯定成仁。或者說成功了也會成仁。沒想到收徒之事未完,太子丹督促太急,荊軻一怒之下成行,于是宏圖霸業頓成夢幻泡影。
仉督氏聞知荊軻失敗事,嘆息不已。
仉督氏的這套劍術傳到隋朝末年,沒辦法傳了外姓人。

隋末這一代傳人名叫督君謨,只有十八歲,終日只曉得練習劍術,對謀生技能一竅不通。因此落魄于溝壑之間,終日以給人幫傭做長短工甚至為奴勉強過活。此時一位慧眼識珠者看到了他,名叫王靈智。
王靈智也是隋末一位風云人物,后來成為唐高祖李淵的貼身護衛。此人早年網絡江湖豪杰,從一些江湖人物口中得知督君謨有這一門獨家技藝,于是身攜巨資,來到當時已被稱為范陽的督亢,找到督君謨,傾心交接,日與逶迤,二人成為生死之交。
當然朋友都是交來利用的,否則交你何用。督君謨也不是愚鈍之人,何以不曉其理。二人交往三年之后,督君謨開了口,我知道你是來跟我學劍術的。我可以教你三年,至于能學到那個份上,就看天意了。
于是“視其所能,傾其所有而與之”。
三年之后,王靈智劍術大成。以后的故事婆娑迷離。

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寫道:“隋末,有督君謨善射。閉目而射,應口而中。有王靈智學射于謨,以為曲盡其妙,欲射殺謨,獨擅其美。謨執一短刀,箭來輒截之。唯有一矢,謨張口承之,遂嚙其鏑。笑曰:‘學射三年,未教汝嚙鏃法。
這里就要說說仉督氏這門獨家劍術究竟是什么。
自古打仗,一般都是遠距離的武器優越于近身武器,所以長槍作為手臂的延伸一直居于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主要地位,而弓箭則更在長槍之上。
孔子的箭術當然是世人共知的高。他曾經說過射箭的最終目的:中鵠而已。不在于力道有多強勁。力道再強,射不中都是然并卵。此后,孔子周游列國,幾經生死,于是苦心孤詣,創造出了以劍御箭的劍術。

王靈智后來也教了兩個徒弟,一個姓裴,一個姓韓。他也跟師父督君謨學了一手,主教姓裴的箭術,主教姓韓的劍術。裴氏不懂劍術,韓氏不懂箭術。
唯一兩門技藝都掌握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李白。
李白先跟裴家后人裴雯學習箭術。裴雯的劍術和箭術都很高。年輕時跟著幽州都督孫佺北伐奚人,被奚人困在一個小山上。奚人以游獵為生,最擅長的就是射箭,這次準備拿他當活靶子,把他射成刺猬。裴雯毫不慌忙,下馬拔劍,亂箭迎刃而斷。奚人大驚,解圍而去。
裴雯后來當了北平太守,每天出去射虎為樂,甚至一天射死三十多頭,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當地父老對他大大搖頭,你不行。你射死的這叫彪,不是虎。
裴雯大怒,那你給我弄只虎我來射。老人于是找到一座山,跟他說,里面就有虎,你去試試。裴雯橫劍立馬,雄赳赳氣昂昂,果然遇到一只虎,個頭不高,步伐闌珊。看到裴雯,伏地大吼,頓時山林失色,周邊為之一暗,裴雯胯下馬嚇得軟成一團,不敢動彈。裴雯雙臂無力,差點拉不開弓。
虎與彪的區別在那里?虎有虎氣,彪沒有。
不過幸運的是老虎并沒有為難他,吼了一嗓子走了。
裴雯從此不再射虎。

裴雯最出名的當然不是這些,而是在街頭劍術表演。大家也就知道他在街頭賣過藝,于是大唐第一劍術高手就這樣誕生了。
書上是這么寫的,裴雯“擲劍入云,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毫厘不失。觀者千百人,無不驚栗”。
簡單點就是說,能夠把劍扔的很高然后再用劍鞘接住。
這門手藝說穿了還是以劍御箭的皮毛。
裴家也只學到這點劍術。
李白聽說了裴雯的箭術后,前去拜師學藝,裴雯傾囊以授。當然有人會說,難道他不怕李白學會了射死他。這就不是筆者所能揣測的了。或者就是不怕吧。
李白的箭術有多高?他學會之后聽說師父在北平射虎吃了癟,于是決意前往幽州替師父報仇雪恥。他在《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一詩中吹牛道:懷恩欲報主,投佩向北燕。 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 回旋若流光,轉背落雙鳶。
不僅一箭射死兩只虎,而且一箭還射死兩只雕。
因此當時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雯的劍術,張旭的草書。
這三樣都是用來表演給人看的。
李白學箭大成之后,想跟裴雯學劍,但是裴雯拒絕了。我的劍術看上去很美,可惜不實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推薦你一位師父,你去學一下,不要說是我讓你去的。
他叫韓準,是韓門后人。他的劍術才是你所需要的。

二十年后,李白輾轉找到韓準,告訴他,我已經跟裴雯學了箭術,特來跟你學劍。
韓準一聽,二話沒說,傾囊相授。并且告訴他,不可外傳。
李白遵守了師訓,對于自己的劍術師承只有一句詩忽隱忽現:韓氏信豪彥。
這句詩是說韓氏一族很講信用,豪氣干云,德才兼備。但是其中細節鮮為人知。李白為何對韓準有這句評價?因為李白告訴了韓準自己已經學了箭術,但是韓準不為所忌,繼續教授李白劍術。所以李白說他是個德才兼備的美士。彥就是美士的意思。
那么韓準的劍術奧妙在那里?原來劍法的關鍵在于身法。輾轉騰挪之間殺敵于一瞬。外人不曉得這種身法,一輩子學不會韓氏劍。
李白居于四川期間,給自己量身打造了一把鑌鐵冷月寶劍,稱為青蓮劍。這把劍初始為他家一位丁零族的仆人在戰陣上拾得的一把槍桿,后來打造成寶劍。
鑌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馬士革鋼,或烏茲鋼,原產于印度地,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唐代惠林禪師曾言此鐵“以諸鐵和合”,造出的寶劍極其鋒利,可以“吹毛透風”。唐人元稹也寫詩道:金剛錐透玉,鑌鐵劍吹毛。可見鑌鐵乃是鑄劍的上好材質。

李白對自己這把寶劍愛不釋手,曾在一首名為《暖酒》的詩中極力贊嘆了這把劍的材質之美:熱暖將來鑌鐵文,暫時不動聚白云。撥卻白云見青天,掇頭里許便成仙。
李白為何給自己的寶劍起名為青蓮劍?因為李白常常在蓮花旁邊舞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象征了李白人性中的高潔和傲骨。不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遺世獨立于蓮花湖畔。
至今猶有青蓮劍,其蓮花型護手一直流傳至今,可惜李白劍法不傳。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陶唐。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