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藥殘留標準體系正在加緊建設,計劃在2020年以前,制定農藥殘留標準達到1萬項以上。屆時,將形成基本覆蓋主要農產品的完善配套的農藥殘留標準體系,以實現“農藥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的目標。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關注農藥殘留勝于關注農藥本身。因為他們想知道這些農藥從哪里來的,到哪里去了。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其中,農藥殘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方面比較突出的例子如2013年,海南的“毒豇豆”風波;2015年,山東的毒西瓜事件等。盡管如此,人類為了追求糧食的高產、高量,追求機械化作業,對農藥的依賴越來越強:2014年,農業部與衛計委頒發“農藥殘留限量規定”,提到的農藥已從幾百種增加到3000多種。另一方面,我國耕地面積為1.3億公頃,而農藥使用面積達1.8億公頃,每年有以666和DDT為主的340萬噸農藥被運用到1.8億公頃土地上。

這些農藥到底有多少能真正派上用場呢?答案是非常少。科學研究表明在農藥使用過程中,有10%用于殺死雜草、害蟲、病菌,有90%通過各種渠道流于自然,最后危害人類。換言之,我們每天要與3000多種農藥打交道,這些農藥的大部分滲透進人類的生活中,甚至有傳言“人類會被農藥毒死”!
雖然被農藥毒死人的新聞很少見,但人們因農藥受傷害而進醫院的案例不在少數。當與農藥有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一出,人們便如驚弓之鳥,這是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關注農藥殘留勝于農藥。但他們很少知道,通過不同渠道“為禍人間”的農藥殘留占了使用農藥的90%,這些農藥都去哪兒了呢?
污染大氣、水,造成土壤板結,農藥是罪魁禍首。運用在田地里的農藥通過蒸發、蒸騰,飄到大氣中,隨風擴散,從而造成大氣污染。大氣中的農藥殘留通過降雨,流入水里,從而造成水污染。降雨流進土壤,造成土壤板結。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蔬菜或水果的果實小,植株長勢不旺,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壤板結。
農藥對畜禽的影響也很大。畜禽吃了沾有農藥的食物,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其中,最主要的影響是生殖能力,如家禽產蛋的重量減輕和蛋殼變薄,容易破碎。農藥噴粉法是畜禽受農藥影響的最直接原因。噴粉法是農藥最簡單且最常見的使用方法,即利用機械產生的風力將低濃度或用于細土稀釋好的農藥粉劑吹送到作物和防治對象表面上,使其體表上覆蓋一層極薄的粉藥。很顯然,畜禽容易吃進噴灑的農藥。
農藥在殺害有害生物的同時,無一例外會殺死、殺傷有益生物,比如對人類有益的青蛙、蜜蜂、蚯蚓和鳥類等。此舉不但變相減少了害蟲的天敵,還會影響生態食物鏈,破壞生態平衡。20世紀50年代,亞洲加里曼丹島上的人身患瘧疾,世界衛生組織在當地用飛機噴射DDT農藥,殺死大量蚊子,瘧疾得到了控制。可是,DDT還帶來兩個惡果:一是殺死了吃屋頂茅草的毛蟲的天敵——小黃蜂,最終導致房屋倒塌;二是DDT進入食物鏈,使貓的數量減少,老鼠大量繁殖,最終導致爆發斑疹傷寒和森林鼠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