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兒童吃手可以減低過敏的風險?

    近日,一則“兒童吮手指或咬指甲可以減低過敏的風險”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世界很多主要公共媒體都在首頁做了報道。

    人們之所以如此熱切關注,大概原因在于孩子們吃手一般被視為一種不良習慣,現在說卻有健康好處,至少對于為此焦慮的家長們來說是一種心理安慰。

    問題是,這是真的嗎?

    這個說法來源于7月11日在先發表在《兒科》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先讓我們來看看這項研究到底說了什么。

    一項什么樣的研究

    研究涉及新西蘭達尼丁市1972~73年出生的1037名兒童,在5、7、9和11歲時由家長報告他們是否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習慣。

    在13和32歲時由研究人員通過皮膚點刺試驗測試他們對13種過敏原的反應性,只要有一種或以上測試物質呈陽性反應就定義為過敏。

    結果,有剛不到三分之一的兒童(31%)被父母報告為“確定”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習慣。45%的兒童在13歲時的皮膚試驗中表現出對至少一種測試物質呈過敏反應。其中,被報告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兒童過敏反應發生率(38%)顯著低于沒有這些習慣的兒童(49%);同時有吮吸拇指和咬指甲習慣兒童發生率最低(31%)。

    我們知道,很多因素都與過敏發生有關,比如家族史、是否母乳喂養、父母的吸煙史、家庭社會經濟狀況、家中是否豢養寵物、以及加重兄弟姐妹數多少等。總體上,在調整這些混雜因素以后,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習慣仍與過敏反應風險約三分之一的降低相關聯,并一直延續到成年期,13歲時相對風險比為0.64,到32歲為0.62。

    另外,作者也指出,這項研究中,吮吸拇指或咬指甲與最常見的兩種過敏反應性疾病,花粉病和哮喘之間沒有關聯。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結論:“有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兒童在童年和成年不太可能發生過敏性反應。”

    研究存在的問題

    以上就是這項并不復雜的研究的基本內容,這一次公共媒體的報道基本尊重了研究的精神。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項研究本身,至少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 這是一項基于出生人口的隊列研究,雖然像媒體渲染的那樣,時間跨度達30年,但是,這種隊列研究并不能得出吮吸拇指或咬指甲與過敏之間的因果關系。

    2. 研究方法方面,孩子是否存在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的習慣是由家長報告的,問卷包含“完全沒有”、“有點”和“確定有”幾個選項,最終家長回答“確定有”的31%作為觀察組。問題是,不同家長對于“確定有”標準和理解可能不同,可能造成不同分組之間交叉甚至混雜。

    另一方面,以至少有一種被測試物質“皮膚點刺試驗”反應陽性作為過敏的判定標準,也造成結果的混雜性。因為,皮膚反應并不一定代表是過敏反應。

    3. 結果看,當把吮吸拇指或咬指甲分別作為獨立因素考察,13歲時吮吸拇的差異仍保持顯著性,而咬指甲則不然。到32歲時,單獨的任一習慣與皮膚反應之間均不存在關聯。

    皮膚試驗中所使用的13種測試物質中任何一種及以上存在反應即判定為過敏。如果把每種測試物都作為獨立因素,那么僅有32歲時塵螨反應與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習慣之間的聯系存在顯著性,其他均不存在獨立的相關性。

    更為重要的是,結果判定是以皮膚試驗作為過敏的指標,而非臨床病癥。相反,如果以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過敏性疾病——花粉病和哮喘作為過敏指標,與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習慣沒有任何相關性。而臨床上另一種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皮膚濕疹,并沒有納入這項研究中。

    4.該試驗設計是基于“衛生假說”理論,這項假說認為長期以來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可以“訓練”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耐受。通俗一點講就是讓人體免疫系統變成“好脾氣,更溫和”,對外來入侵者不產生反應或者反應不那么強烈,相應的就減少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機會。“共生微生物”是這個理論的關鍵詞。

    這也是該研究另一個重要的缺陷,僅分析吮吸拇指或咬指甲習慣與皮膚試驗反應性之間的關系,而沒有進行兩種習慣是否引發人體微生物組群(口腔或腸道),以及菌群改變與人體免疫反應性和過敏性疾病發病之間的關聯。

    就是說,該研究缺乏中間最為可靠和直接的證據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這項研究并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表明兒童期吮吸拇指或咬指甲與以后發生過敏之間存在任何相關性影響,不能給出兩種習慣與過敏的風險明確的答案。

    衛生假說”是怎回事

    這項研究引發人們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很多人認為科學再次詮釋了“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民間智慧”。這就牽扯到,也是這項研究設計的理論根據,所謂“衛生假說”。

    “衛生假說”的提出是基于這樣的觀察:最近幾十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過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升高。這種現象原因何在?

    英國流行病學家斯特拉坎發表于1989年的論文通過對超過17000名出生于1958年兒童23年的隊列研究,他觀察到家庭中兄弟姐妹數量與花粉癥的發病率呈反比關系,尤其是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兒童更容易獲得保護。他得出結論認為,生命早期一定“暴露窗口”年齡接觸到由其他成員帶來的微生物的感染有助于過敏性疾病的預防。而生活環境過度衛生使得生命早期減少了這些微生物接觸的機會,正是過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從而提出“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HH)。

    目前認為這種理論大致的機制如圖所示:

    雖然HH獲得很多研究證據的支持,卻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現代大多數兒童期最常見的病毒如麻疹、腮腺炎和水痘等病毒感染卻對于慢性炎癥性疾病的發生沒有保護作用,甚至經常觸發它們。比如,大量研究表明,嬰幼兒和兒童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增加發生哮喘的風險。

    為解決這個困境,2003年格雷厄姆魯克提出了“老朋友假說”( "old friendshypothesis" ),認為并非所有微生物接觸都會“訓練”人體的免疫耐受,而是只有那些在人類進化中一直存在并于人體共生的“老朋友”才會誘導人體的免疫耐受。目前獲得最堅實的研究證據支持的就是寄生蟲感染降低人體過敏性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

    相反,后來人類感染的大量致病微生物是新敵人,不但不會誘導人體免疫耐受而是引發嚴重的“人菌大戰”,即感染性疾病,包括一些造成災難的烈性傳染病。

    而且,歷史上殺人最多的正是這些被稱為“瘟疫”的傳染病而非過敏性疾病。

    因此,即使“衛生假說”成立,“不干不凈”所能提供的保護也僅限于過敏性疾病,而對付具有更大潛在健康危害的傳染性疾病還是需要延續勤洗手、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

    孩子吃手需要擔心嗎?

    最后插一點“題外話”,孩子吃手是怎回事?需要擔心嗎?

    國內的很多“科普文章”羅列了孩子之所以吃手的大量原因,弗洛伊德的“口腔期”“肛戀期”之說仍在扛大旗。

    事實上,沒有那么復雜,吃手僅僅是進化得來的吮吸本能在幼兒和兒童期的一種泛化,是一種常見現象。所有人在出生后都有吸吮的欲望,很多人的吃手早在子宮內就開始了。

    吃手通常不會造成健康危害,相反還有舒緩情緒的安慰作用,并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失,因此不需要任何擔心和處置。

    除非,在少數孩子,頻繁的吃手引發口腔和牙齒發育問題;或者頻繁吃手是由于口腔本身存在問題導致的。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僅有上述兩種情況,以及5歲以后還持續頻繁吃手才值得擔心并需要尋求醫療幫助。

    背景新聞:

    幼兒吃手長大后不易過敏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7/12/c_1119204414.htm

    參考文獻:

    Thumb-Sucking, Nail-Biting, and AtopicSensitization, Asthma, and Hay Fever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6/07/07/peds.2016-0443

    • 發表于 2016-07-15 00:00
    • 閱讀 ( 115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