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雙11成了一個狂熱的節日。商家“跳樓”,打折信息鋪天蓋地,買家“血拼”,一夜不眠不休盯著時鐘23:59到00:00,隨即像一名劍客拔出利劍斬斷情絲一樣,按下鼠標一鍵下單,然后長舒了一口氣,感受到一種了無牽掛的瀟灑。
對雙11的購物研究越來越多,我們發現,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衣食無憂,只是從內心更渴求比現實生活更高一些的生活品質,但是做到這一點,略顯囊中羞澀。比如大學生或一些普通上班族,日常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總覺得去年的靴子已經過時,今年想換個新款式的,可是新款的貴呀,所以放購物車天天看,還有一些可有可沒有的東西,不著急用(也許本就沒用),但是自己就想要,也一并放入購物車,就等著雙11降價購買。
這種 “相對購買力不足”的人,我們且稱之為“假窮人”,是雙11的購物主體,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么會這樣呢?

購買力與占有欲
我國從貧窮到溫飽,到現在的逐步走向富裕,才走過了短短幾十年的歷程。剛剛“脫貧致富”的我們,對成功者有一個社會性的定義,那就是“越有錢越成功,越能購買更多的東西”。“炫富”不就是拿著各種昂貴的東西給別人看嗎?
“相對購買力不足”的人群是一群有著極強上進心的人,他們不甘心目前的生存狀態,當看到有人炫富,他們不屑,但是從內心卻希望自己成為那個炫富的人。在這些人心里,擁有那些豪華的東西,就是成功的標志。
所以,有限的購買力與無限的占有欲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噬咬著這些人的心。
購買力有限,才精打細算,等著雙11的降價;占有欲無限,才無休止的看上一款又一款商品,欲罷不能。
越窮越想買,越想買越覺得自己窮,這讓人很痛苦。人作為行為主體,本能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來縮短這兩者之間的差距,讓自己心里達到一種平衡。雙11,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時機。

虛擬與現實的體驗差距
有一句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非常貼切的形容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尤其是對于上述的“假窮人”,現實更顯的殘酷。
也許你原本希望自己是個淑女,穿著西服套裙高跟鞋,卻因為整天擠地鐵而成為了一名穿運動裝上下班的女漢子;
也許你原本希望自己的閑暇時光與閨蜜相約,盡享逛商場的樂趣(買不買倒在其次),卻因為周末要加班連懶覺都睡不成。
……
總之,現實生活中 “不如意十之八九”。
而在網絡上,你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尤其是在購物的活動中,且不說那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物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啥都能買到,尤其是與商家打交道的時候,你就會搖身一變而成為“上帝”!
只要你進店,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店家都會“親,我可以幫您什么?”“親,您有什么問題?”“親,您滿意嗎?”隨叫隨到,并且有耐心有愛心有恒心地回答你所有問題。
這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的體驗。所以,愛上網購,并非偶然。

兩個月無假期的尷尬
人生需要儀式感,所以會設立很多個特殊的日子,有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有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還有我們自己以及家人好友的生日、結婚紀念日等等,這些節日給我們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精彩。
當然,能從節日中獲取假期的,就是國家規定的節假日。而十一長假過后,再值得期待的國家規定的節假日,就是元旦了,11和12月份是空白,這倆月是沉悶的、冗長的、無趣的。
可是,就在這尷尬兩月的中間,11月11日出現了,雖然不放假,但是雙十一給人生帶來的精彩,不比度假遜色:節前選擇比較商品,節中購買,節后收貨。然后與好友分享體會,這個節花了多少錢,省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然后再一一曬出來,這個過程可以延續一到兩周。
“假窮人”大多是學生或者上班族,每天重復著相同的日子,雙11帶來的刺激和興奮,也是促進消費的動力之一。

其實,購物與窮富有關,與人的心態更有關。雙十一給我們帶來了愉快的體驗,力求省錢的同時,我們更要理性消費。生活真正需要的,貨比三家后果斷下單;可買可不買的,先不買,也許幾天以后你會發現,其實已經不喜歡了。
(圖片來自網絡)
(專家:楊玉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編輯:姚迪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系 xueyn@cast.org.c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