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焦慮是一種與存在主義哲學有關的恐懼或焦慮的狀態。存在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生命除了人們帶給它的東西之外沒有其他意義。因此,所有人都有選擇任何行動的自由,也正是這種自由和責任引起了存在主義的焦慮。存在主...
存在主義焦慮是一種與存在主義哲學有關的恐懼或焦慮的狀態。存在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生命除了人們帶給它的東西之外沒有其他意義。因此,所有人都有選擇任何行動的自由,也正是這種自由和責任引起了存在主義的焦慮。存在主義者認為,有道德的人對他們的選擇所帶來的可怕負擔沒有其他明智的反應存在主義焦慮在青少年中很常見,他們覺得自己被困在童年和成年之間。英語單詞"angst"與"depression"和"ankey"來自同一個拉丁詞根,這個詞在德語、荷蘭語和斯堪的納維亞語中有著大致相同的定義和拼寫。存在主義焦慮的概念最早由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在其1844年的著作《Begrebet Angest》中首次提出,克爾凱郭爾是存在主義思想的先驅,他認為這是他精神和道德信仰的延伸,一個世紀后,許多歐洲知識分子接受了這一哲學,他們在世界大戰中目睹的戰爭和種族滅絕使他們大失所望

有存在主義焦慮的人晚上可能會失眠克爾凱郭爾關于存在主義焦慮的經典例子是描述一個站在懸崖或建筑物邊緣的人,除了害怕意外墜落,他還感到一種非理性的沖動,故意把自己扔到懸崖邊上。克爾凱郭爾描述道它是"自由的眩暈",他把它看作是自由意志的結果,是做出道德選擇的負擔20世紀40年代的存在主義者,如法國哲學家、作家讓·保羅·薩特,有時并不認同克爾凱郭爾對上帝和更高秩序的信仰,生活似乎沒有壓倒一切的意義或秩序,除了人類創造的東西之外,這給存在主義焦慮增加了新的、常常是陰暗的層面。薩特的戲劇《無出口》也許是存在主義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講述了人們因選擇不當而陷入陰森的來世。對于薩特這樣的哲學家來說,存在主義的焦慮是自由做出這種可怕選擇的自然結果。存在主義焦慮并不總是導致絕望的原因,然而,克爾凱郭爾認為,它也使人們有可能設定界限和做出道德選擇盡管如此,焦慮是存在主義最廣為人知的一個方面,在大眾媒體討論或模仿哲學時,焦慮經常被引用。電影制作人伍迪·艾倫、劇作家湯姆·斯托帕德和蒙蒂·蟒蛇喜劇團都在他們的戲劇和電影中戲弄存在主義信仰。諷刺報紙《洋蔥報》(the Onion刊登本世紀初的一系列文章中,科學"證明"了生命是無意義的,這引發了美國公眾虛構人物的存在主義焦慮焦慮是自由做出可怕決定的自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