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性指標提供有關項目、政策或社區狀況的信息。它們提供系統運行狀況的綜合視圖。通常,可持續性指標考慮社會影響、環境影響,以及公共政策的經濟影響。通過確定每個部門中受政策影響的領域,可以迅速發現并解決問題。...
可持續性指標提供有關項目、政策或社區狀況的信息。它們提供系統運行狀況的綜合視圖。通常,可持續性指標考慮社會影響、環境影響,以及公共政策的經濟影響。通過確定每個部門中受政策影響的領域,可以迅速發現并解決問題。
![]()
人類持有一個地球儀,與傳統指標不同,傳統指標側重于特定部門內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部門的影響,可持續性指標反映了所有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例如,國內生產總值(GDP)被認為是衡量經濟狀況的傳統指標,但它沒有考慮經濟活動對環境或社會的影響,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ISEW)被認為是一種可持續性指標,它從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減去空氣污染和資源消耗等造成的環境破壞成本,在增加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活動的同時,如無報酬的國內勞動力。可持續性指標必須滿足一定的標準。可持續性指標需要提供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可理解和可靠的。此外,可持續性指標提供的數據必須及時。可持續性指標的信息通常用于識別公共政策導致的問題。為保持進展,制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人們相信進展會放緩,而且最終導致社會、環境或經濟衰退。有幾個經濟指標被用來衡量可持續性與失業率或工作崗位數量等傳統指標相比,企業數量和各種規模的公司被認為是更好的就業市場指標。此外,從當地經濟中賺取的工資來看,在當地經濟中花費的錢被認為是比當地經濟進步更好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有幾個環境指標涉及可持續性。生產和使用的有毒物質的數量被認為是比測量環境中污染物水平更好的指標。此外,總的能源使用量是預測可持續能源消耗的更好方法標準化考試成績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傳統指標。大學畢業后返回當地社區的學生人數被認為是衡量教育可持續性的更好指標,在選舉中實際投票的人數比登記選民的人數更能反映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