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對繼承自明代的武士選拔-武舉非常重視,自順治皇帝開始就一直在對武科考試的規則進行修改。清代的武舉考試和文科考試略有不同,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殿試。考試科目基本相同,分為武試(技勇)和策論。其中策論為評定武生是否有基本的軍事常識知識,武試又分為射技和力勇。

射技是武科考試的重中之重,如果說策論和力勇都還可以投機取偏門技巧混過的話,射技則是實打實的技術對抗。射技分為三個小項,第一騎射,第二步射,第三地球。騎射項目從一條直道奔馬跑出,左邊放上三個靶子,每靶相距三十五步(大約52.5米),每人總共帶九支箭,可重復跑場地三次。
步射考試也是每人九支箭,靶子距離八十步(大約120米)。地球則為騎射第二種靶子,為一個三棱錐體或球體,放在地上等射手縱馬而過時射擊。

除了技術性比較強的射技之外,力勇則是考驗武生們的力量。力勇一共有三個項目,弓、刀、石。力勇考試用的弓被稱為力弓。力弓雖然外形與射技弓相似,但這種弓的拉重被做的非常大。考生只要能拉開則就算通過,并不需要搭箭,更不需要射出。
刀則是用純鐵或純石制造,外形上與三國演義里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差不多,必須按一定套路揮舞自如才算通過.

石則稱為石鎖,一般是一塊長方體的石頭中間鑿開一個方孔以供提拿。石鎖必須把底面翻到上面,并且把石鎖舉過肩膀才算通過。這個動作被稱為“獻印”。弓刀石各有等級,弓以“力”,一個力大約為10-12斤,力弓一般為10-14個力;刀則有重量區別,一般為160-200斤;石鎖重量則為300斤左右。
清代武科考試的最高等級即為殿試。皇帝會親自或指派重臣前來監考觀看,得名次者一般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武職功名。
每年十月初,武舉們就要去兵部考策論;然后,皇帝在紫光閣(就是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的中南海紫光閣)檢閱武舉們的騎射及步射;接著,在御箭亭檢閱武舉們考試弓刀石(弓刀石的等級由武舉們考前申報);最后,兵部把所有中試(即通過考試)的武舉名單送給皇帝檢查,由皇帝欽點名次,恩賞功名.

在清代武舉歷史中,也發生過不少讓皇帝哭笑不得的事。嘉慶十年,雖然這些年的武舉們是一年不如一年,但嘉慶皇帝還是非常敬業地在十月開科取武舉。

▲嘉慶皇帝像
十月十日,皇帝來到紫光閣檢閱技勇,武舉們射中靶子的非常少;在御箭亭,力勇也無任何出彩的地方,其中更有湖南和廣東的兩名武舉連自己申報的力弓都開不了,讓嘉慶皇帝非常失望。

此時來自安徽的武舉孫文涌非常順利地拉開了自己申報的12力弓,之后突然直接向嘉慶皇帝請求再開14力弓。在皇帝面前開弓都必須經過預先申報,而且從來沒有在紫光閣現場挑選弓力的前例。

嘉慶皇帝此前從未遇到過這種事,當場并未做處理,還是例行恩賞。事后在發往兵部的御旨中,嘉慶非常郁悶地抱怨這位安徽武舉太不給面子,既然能開14力的弓為何要申報12力的弓?這不是耍我皇帝大人嗎?不過因為皇帝當場并未責罰還給了恩賞,事后也不好再違背,只能新添一條規定:“殿試禁求弓力”。
本文經指紋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