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姆林宮的圍墻內,陳列著數量眾多、口徑各異的古代火炮,總量達到數十門之多。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可以說是世界少有。

▲克里姆林宮的“火炮長廊”
這些火炮中最大的,便是于公元1586年,在俄羅斯帝國留里克王朝沙皇“敲鐘者”費奧多爾一世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命令下,由安德烈·喬赫夫設計鑄造的“沙皇大炮”。

▲費奧多爾一世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畫像
“敲鐘者”是俄國著名暴君“伊凡雷帝”的兒子,在他執政的時期,相比伊凡雷帝的積極開拓,俄羅斯帝國進入了一段較為穩定的時期。在公元1586年,俄國在與瑞典的長期戰爭中占得了上風,沙皇大炮的鑄造可能便與此有關,這場戰爭最終在1595年以俄國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沙皇大炮”全長5.94米,炮膛長度為5.34米。炮身重量約為40噸。火炮口徑內徑為890毫米,外徑為1200毫米。火炮炮身上繪有精美的紋飾,還繪有“敲鐘者”的騎馬像。

▲沙皇大炮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沙皇大炮”一炮未發。但是前蘇聯根據1980年對大炮炮膛的分析結果,在炮膛內發現了火藥的痕跡,說明這門大炮確實被使用過。但是人們還是不能確定其具體威力如何。
根據記載,沙皇大炮最早被安放在紅場附近,后來在1706年被轉移到了克里姆林宮內。在拿破侖戰爭中,攻入莫斯科的法軍本來想將其作為戰利品運回法國,結果因為大炮重量太大,且法軍很快陷入后勤困境而作罷。
現在沙皇大炮的炮架是在1835年為其裝配上的,而沙皇大炮旁邊的炮彈也是在1834年由圣彼得堡生產,將其作為裝飾擺放在火炮旁邊的,沙皇大炮本身并不使用這種炮彈。1860年,沙皇大炮被安放在了現在的位置,與“鐘王”擺在一起。

▲沙皇鐘
在這門大炮確實會被用于戰爭的前提下,學者們傾向于認為,這門大炮所使用的炮彈為石制炮彈,因為如果使用重量相比石彈大得多的金屬炮彈,為了將其發射出去,必然要增加火炮裝填火藥的數量,但在這種裝藥量下。火炮極有可能炸膛,變為一堆破銅爛鐵。在這門火炮被鑄造出來的十六世紀,射石炮是一種使用較為普遍的火炮,可以說是一個旁證。

▲早期的鑄造射石炮
在“沙皇大炮”誕生的時期,也就是火炮產生的早期,西方人普遍認為火炮越大越有威力,于是不斷追求更大的口徑和尺寸,以期能擁有威力更大、威懾力更強的火炮。實際上,這些火炮因為設計缺陷往往威力并不能與其外觀所具有的威懾力相匹配,多數成為了一 種“工藝品”。
這類火炮的使用也往往伴隨著炸膛帶來的慘重損失。比如,奧斯曼帝國所鑄造的同類火炮“烏爾班巨炮”,就在炮擊君士坦丁堡的過程中發生炸膛,設計者烏爾班不幸被炸死。

▲烏爾班巨炮
后來,這類徒具其表的火炮漸漸遠離了戰場,更多相比之下短小精悍的火炮成為了戰場火炮的主角。而現在的沙皇大炮,則因為其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成為了俄羅斯的“鎮國重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