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一國兩制”最早竟是由古代契丹人首創的?

    落后文明要在短時間內向先進文明過渡,一直是個歷史性難題。

    因為,但凡是自發的變革,首先都是下層器物的革新和經濟方式的轉變,這種模式可以稱為“自下而上”。比如唐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經濟的興起,加上科舉制提供了下層崛起的條件,經濟基礎得到了改變后,整個社會才可能由“士族”轉向“平民”,文化思想也由“貴族文學”轉變為“平民文學” ——這個過程由中唐持續到北宋,歷經上百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又如英國“工業革命”,首先是在經濟基礎方面轉型到工商業,然后上層的政治體制也就順應而為。


    ▲遼上京壁畫《契丹兒女》

    而一個落后文明要在短時間內邁向先進文明,無疑是需要強制改革的,這種模式與上一種正好相反,可以稱為“自上而下”。君王在最頂尖,利用強權推行改革,其著眼點在于修改上層建筑,而下層經濟基礎缺失,就必然成為空中樓閣,無本之源。比如晚清“戊戌變法”,就是典型的失敗案例;俄國彼得大帝改革,只改上層,沒有改革農奴土地制度,也是不成功的。

    落后文明應該如何過渡呢?


    ▲遼國疆域

    繼鮮卑人之后,契丹人是歷史上又一個崛起的少數民族。它在公元 10世紀建立了一個比北魏更強大的國家——遼國。

    遼國的疆域,比當時的漢族政權 ——宋朝要大兩倍之多,兩國抗衡了上百年,“契丹”的赫赫威名,一度延伸到中亞乃至歐洲,當時許多外國人就把契丹等同于中國。

    契丹人吸取了鮮卑人的教訓,不再搞“全盤漢化”,而是結合了自己的“國情”。

    當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年事已高,要在兒子當中選接班人。長子和次子都很優秀,在滿朝文武大臣中各有一批支持者。長子耶律倍是皇太子,精通漢文化,詩詞歌賦無一不熟,很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次子耶律德光是兵馬大元帥,掌握軍權,驍勇善戰,也很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但由于遼國初建不久,大部分皇室和官僚都排斥漢化,再加上遼太后依然主張奴隸制度,所以喜愛漢文明的皇太子耶律倍失去了大多數朝臣的支持,讓位于弟弟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便是遼太宗,他成為遼國的第二代領導人后,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遼國要發展,就要擺脫落后的體制,向南擴張,引進先進的漢文明體制;而國內既得利益集團卻拒絕漢化,排斥漢文明,所以才導致皇太子耶律倍失去帝位,這個前車之鑒也是遼太宗要顧忌的。

    ▲耶律阿保機,遼朝開國君主

    歷朝歷代,改革總是會遭到守舊勢力的抵觸。這種情況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清朝戊戌變法,舊勢力瘋狂反撲,大清國喪失良機;沙皇俄國全盤學習西歐,彼得大帝也遭到強烈抵制;日本明治維新,幕府勢力極力阻止;法國大革命前夕,貴族、教士壟斷上層不放手……

    遼朝也是一樣,舊有的契丹貴族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如果走“漢化”改革道路,他們的奴隸制度就會瓦解,兵馬、糧草、錢等的一系列管理體制就會被漢族體制所替代,更令他們擔憂的是,漢族精英一定會受到重用,到時候,契丹貴族的權力會拱手讓與漢族官僚,這是他們最不愿看到的。

    之前的北魏全盤漢化導致的社會分裂,也是前車之鑒,遼太宗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統治下的國家步北魏的后塵。

    怎么辦?

    遼太宗雄才大略,在奪得中原重地“幽云十六州”后,富有創新精神地提出了新模式。

    ▲燕云十六州,即幽云十六州

    “一個國家可以有兩種制度,此所謂‘因俗而治’。最重要的是先把經濟搞上來,百姓安居樂業了,其他問題也就好辦了。”站在游牧草原和農耕田地的分界線上,遼太宗躍馬揚鞭,這樣告誡契丹官員。

    《遼史》記載:“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朝的“一國兩制”內容如下。

    行政體制為“南”“北”二院,在契丹舊地,依然沿用奴隸社會的部族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軍政事務,也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關;在中原地區則用漢族的方法治理,仿效唐朝的官制,設立三省六部機構,以此安撫漢族精英,讓他們來管理漢族人的事務。但是北院的權力要高于南院,可見遼朝的政治重心在于契丹本民族。

    南北分院的“一國兩制”為后世留下了一份重要的政治遺產,很好地處理了“國情”與“接軌”的內在矛盾。《遼史》記載:“契丹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屬焉。 ”

    ▲《東丹王出行圖》局部

    由于南院是被征服的中原漢地,與北方的契丹舊地沒有利益沖突,所以契丹舊貴族們并沒有損失,也就不反對在南方搞改革。遼太宗穩定了國內各種勢力,便可以騰出手來發展經濟,在幽云十六州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南方的事務,下詔書招聘賢才,引進漢族的做法。

    甚至連遼朝的首都也分為多個:上京、南京、東京(“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上京是契丹人發源之地,祖居于此,風俗習慣沿用本民族傳統;南京是今天的北京,已屬中原農業地區,建立南京后就開始設立南面官員了,主要用來治理漢族人;東京則是被征服的渤海國,也大體上遵循舊有制度不改變。

    遼朝的多個京城,以上京為根基,向四面八方擴展,從各個方位控制了遼政權所統轄的不同地區,這在客觀上符合了契丹主體民族的國情,也照顧了其他民族的利益,使“國情”與“接軌”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十幾年下來,通過潛移默化的對比,北方的契丹貴族們開始明白:“哦!南方經濟果然發展很快,漢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管理制度確實比游牧的居無定所要先進很多!如果我們學習南方這樣做,也會取得很大成果。”契丹貴族們逐漸由反對變為支持,尤其到了“契丹二代”,他們比父輩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從開始了解漢族商品、使用漢族器具,到逐步熱衷漢族的衣冠服飾、飲食文化,最后到羨慕漢族的政治體制——這種漸進式的改良,終于擴散到整個遼國。

    ▲明成祖朱棣被西方世界稱為“契丹皇帝”

    遼朝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了“現代化”,并保持了自身特色,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國內穩步發展,沒有像北魏那樣產生過大動蕩,可見契丹人比鮮卑人要成熟了很多。

    正因為遼朝很好地處理了“國情”和“接軌”問題,其燦爛的文化和聲名也比北魏更加持久。遼代的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遼代的鎦金、染織、造馬具、制瓷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并列為“天下第一”;契丹族繪畫、舞樂、建筑等藝術,多姿多彩,成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契丹有自己的文字,使用了好幾百年,極大地影響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在 10~ 12世紀,遼朝成為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契丹”一詞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的代指,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 Kitay”(或 “Kitai”),英語也有用“ Cathay”的稱呼來表示中國,幾乎所有阿爾泰語系的北方諸民族,以及遠至中亞的阿拉伯—伊斯蘭世界,都以“契丹”一詞指稱中國。甚至在元朝建立后,歐洲古代東方行記中仍將中國的北方和中原并稱為“契丹”,乃至到 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還被西方世界稱為“契丹皇帝” —可見遼王朝聲名之遠播,影響之巨大,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摘自《變革之路-中國歷朝改革得失》,鞠佳(著),中國工人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 發表于 2016-09-18 00:00
    • 閱讀 ( 152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