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一生中,許多過往發生的經歷會深刻地影響到人們在這個世界生活方式。有些教訓很快就能學會,比如灼燒的疼痛告訴人們不能把手放到在火爐上燒的熱鍋子。然而,還有一些更加個人化的經歷會被更加明確地被存儲并回憶,它們最終成為了記憶。
人們可以回想起這些記憶,并講述出來,比如說記起某一次生日如何來慶祝,或者在過去的某個假期發生了什么。同樣的,人們也可以記住一些以前從未見過的動作或行為,比如說學習騎自行車或者開汽車。這些動作可以被認為是肌肉記憶,又可以被稱為“非描述性記憶”。
被遺忘的記憶并沒有消失殆盡
然而,事實上人們并不能將記憶一點不漏的全部記住,遺忘在所難免。很多時候人們會絞盡腦汁回憶一些簡單問題,卻始終得不到正確的解答,甚至想不起這些曾經牢記的知識是從哪里消失的。盡管我們在學校里都很刻苦地學習知識,但很多時候卻不能在實際場合回憶起它們。我們在度假的時候想用西班牙語說“請來兩杯啤酒”,卻怎么也記不得這以前學過的簡單表達。我們在需要計算三角形角度時抓破腦殼,卻始終想不起那曾經爛熟于心的幾何公式。
為什么我們會忘記那些已經學過的知識呢?是這些知識依舊在我們腦海里但無法被找到,還是它們已經徹底的消失殆盡了呢?
一個完整的記憶由兩個環節組成,其一是儲存,即把記憶編碼儲存在大腦里的過程,其二是檢索,即把記憶從大腦中提取出來的過程。記憶最初被儲存在大腦的短期記憶存儲區,之后被轉換為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容量很有限,持續時間也比較短。測試短期記憶能力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掃描,另一種是通過近因效應測試,即多種刺激同時出現來測試能記住幾個。科學家米勒(1956)提出,人腦同時只能處理7±2個信息團,這一法則為人們認識短期記憶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Atkinson和Shiffrin的研究表明,大多數的成年人能在短期記憶區里同時記住五到九個信息團,其持續時間在15到30秒之內。這段時間過后,記憶就會逐漸消退。除非有重復的語言刺激,可以讓短期記憶始終保持著。而那些短期記憶中保存下來的會成為長期記憶。
因此,通過反復地練習我們可以記住一條信息,并在幾天后的測試中輕松回憶起來。然而,當時記憶的可靠性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在以后回憶起它們。
“每當我學到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它就會把那些舊東西掃出我的腦袋”—— Homer Simpson
這句話表明:新獲取的記憶同已經存儲在大腦里的記憶會發生沖突。它還暗示了人類大腦儲存記憶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雖然我們至今還未能完全了解大腦的能力,或者說探清記憶的最大容量。
理論上,長期記憶的容量是無限的,因此人類記憶能力的主要限制在于檢索過程而不在于儲存過程。大腦擁有大量的細胞,它們共同協作,形成一個記憶網絡,從而編碼記憶并將其存儲。
回到那句話。關于遺忘這一話題,在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它指出新記憶的編碼會影響過往的記憶(即后向干擾)。這種反應會通過競爭的方式阻止過去的記憶被提取出來。
檢索失敗理論
另一種類型的遺忘是檢索失敗。檢索失敗指的是知識雖然被存儲在長期記憶區,但是卻無法被檢索到。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產生一段記憶的同時,還產生一段存儲有這段記憶發生環境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成為記憶檢索的線索。
這些線索有利于記憶的檢索過程,如果沒有它們,回憶會變得很困難。
當我們想回憶起一些事情,但所處的情形與記憶發生時非常不同時,很有可能因為檢索失敗而無法成功回憶。也就是說我們在學校環境下學到的知識很難在現實世界環境中被回想成功。反之,如果你是在酒吧學到了“請來兩杯啤酒”這句西班牙,那么下次去酒吧的時候你就更容易地將其回想起來。
這些檢索線索對于因為身患神經衰退疾病而導致記憶損傷的患者來說至關重要,比如阿爾茨海默患者。
無法想起記憶是很讓人沮喪的。而這反過來會影響人們的情緒狀態,讓回憶變得更加困難,造成惡性循環。然而,通過人為手段提供記憶線索,比如說翻看舊照片或回到童年故居,某些塵封的記憶會如潮水一般涌上心頭。所以說,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并未失去,人們缺少的只是一個重新尋回它們的契機。
譯者:胡子牛 審稿:龔聰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