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的出現,結束了人類赤身裸體的日子,是人類邁向文明的一大步。衣服的制作材料中,棉花占據絕對的重要地位。 眾所周知,棉花可以制成各種織物,衣物、毯子、布料等,棉織物穿著舒適,吸濕、脫濕快速,又堅牢耐磨,可在高溫下熨燙,好處多多。而軋花機的誕生,無疑加快了棉紡織成為一項產業的步伐,并推動了歐洲和世界紡織工業革命性的發展。

棉花是重要的紡織材料(網絡圖)
那么,軋花機是誰發明的呢?
你可能想不到,軋花機是一位耶魯大學法律系畢業生伊萊·惠特尼為博得紅顏一笑的“多情”發明。1765年12月2日,惠特尼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出生,父親是一位新英格蘭農民,從小他就在父親生產各種輪子的作坊里從事勞動。十八九歲時,惠特尼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并于1792年畢業。當時他債臺高筑,對于自己的經濟狀況憂心忡忡,希望通過工作改善現狀,然而,求職路也不順利,屢屢受挫,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南卡羅來納州做助教的工作,趕忙收拾行李前去任職。

伊萊·惠特尼像(網絡圖)
誰曾料想,正是這份工作,讓他研制出來軋花機這一偉大發明,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這歷史性的事件。在惠特尼去做助教的途中,路過佐治亞州薩凡納附近的一個棉花種植園,據說,有一次,看到這片衰落的種植園,他想起自己的懷才不遇,駐足感慨之時,遇到了種植園主人——凱瑟琳?格林夫人。格林夫人是一位富有的寡婦,丈夫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英雄。雖然年過四十,但格林夫人仍風韻猶存,再加上爽快的性格,風趣的談吐,很快地,就把惠特尼吸引住了。
從那以后,每每經過種植園的時候,惠特尼總是要借故停留一會,希望能多遇到格林夫人幾次,聊聊天,這似乎成了他生活中的樂事之一。一天,惠特尼走到種植園,發現格林夫人不像以前那般悠閑自在,而是微蹙著眉頭,不知道為什么發愁。他忙上前詢問,這才知道,原來格林夫人正發愁怎么給新摘的棉花去籽呢。
南方高地種植出的棉花特點明顯:纖維短,棉花籽粘得很緊,對于這種棉花,當時的軋花機是難以處理的,因此,只能人工處理,用手棉花籽一粒粒地剝下來。一個奴隸整整一天只能剝一磅棉花,效率相當低。

美國南方棉花種植園(網絡圖)
時值工業革命,大西洋兩岸都有著巨大的棉花市場,而南方多數地方的棉花品種又決定著剝籽效率的低下,惠特尼敏銳地察覺到,如果能找到一種既經濟又方便的去籽方法,不僅可以解決格林夫人的困擾,博美人一笑,還能開辟出南方這片不容小覷的新市場。早期作坊中的勞動經歷讓惠特尼熱衷于機械的研究,他認為只需要制造出一種帶有金屬鉤齒的裝置即可,金屬鉤齒穿過條板,纏在棉花絮之中,將棉花纖維剝離出來。于是,他決定挑戰一下。此事涉及到格林夫人,他格外賣力。僅僅十天的時間,惠特尼就做出了第一個軋花機的模型。
模型主要由兩個滾筒組成,一個上面布滿鐵制的尖釘,即他設想出的金屬鉤齒,用于抓住棉花,使其與棉籽分開,第二個滾筒上布滿短硬的毛,作用是剝下第一個滾筒上的棉花,不致于造成堵塞。

伊萊·惠特尼發明的軋花機實物(網絡圖)
有了這個機器,一個奴隸一天能軋50磅棉花,極大地提升了棉花這一農作物的價值,南方的棉花種植園擺脫了落后面貌,開始全速發展。軋花機的問世,無疑是繼塔爾發明采播機以后農業生產方面最大的發明之一。
然而有人卻說,正是軋花機的發明,使南方的奴隸制得以發展,并讓南方奴隸主更傾向于戰爭而不是和平,從而導致了美國內戰的產生,真是這樣嗎?還曾有人指責《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索,但絲毫也沒影響其文學地位。同樣地,把過錯歸于軋花機這項發明,而不是人類貪婪的本性,也不是理智的做法,無論如何,軋花機對美國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是無法抹殺的。
參考文獻:《軋花機之父伊萊?惠特尼》,頓官剛,《世界文化》,1996-08-20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