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值計價會計是一種商業慣例,資產的價值是根據這些資產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時所持有的價值來評估的,而不是它們的"賬面價值"。證券、期貨合同和貸款等資產都可以使用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方法進行估價,這種策略既有優點也有缺...
按市值計價會計是一種商業慣例,資產的價值是根據這些資產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時所持有的價值來評估的,而不是它們的"賬面價值"。證券、期貨合同和貸款等資產都可以使用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方法進行估價,這種策略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應該仔細考慮。與其他會計實務一樣,一旦有人開始使用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方法,他或她就有義務在余下的時間里這樣做,除非得到稅務機關的特別許可。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上,人們需要使用這種會計慣例。

按市值計價會計的根源在于始于19世紀的期貨交易市場按市值計價會計的根源在于始于19世紀的期貨交易市場,期貨交易者買賣的是尚未實際發生的事情,例如春季作物收成,資產的"賬面價值"將是出售時合同約定的價格。然而,當資產按市價計價時,它的價值將以立即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時發生的情況為基礎根據市場的狀況,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會造成這樣一種情況,即某人的錢似乎比他或她實際擁有的多,或少,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采用按市值計價會計的公司按市值計價會計的優點是人們可以在不實際產生損益的情況下公布損益,這可以用來減輕稅負,或者向投資者推銷一家公司。這種做法的缺點是假定當前市場反映了某項資產的公允價值。事實上,情況并非總是如此。公司可能會高價買入證券,比如說,在一段下跌的低谷期堅持持有,直到后來才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在2008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中,幾位經濟學家認為,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方法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銀行被迫減記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貸款等資產,它們的"價值"在投資者眼中似乎在下降,引發了恐慌。如果沒有采用按市值計價的會計做法,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做法行不通銀行或許能幸免于難,因為它們不會被迫在季度報告中大幅減記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