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辛迪加連環畫《迪爾伯特》(Dilbert)經常諷刺企業界和生活在其中的奇怪人物,亞當斯針對諸如"彼得原則"這樣的人力資源公理的流行,發展了他自己的諷刺性的"迪爾伯特原則"。雖然彼得原則認...
漫畫家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辛迪加連環畫《迪爾伯特》(Dilbert)經常諷刺企業界和生活在其中的奇怪人物,亞當斯針對諸如"彼得原則"這樣的人力資源公理的流行,發展了他自己的諷刺性的"迪爾伯特原則"。雖然彼得原則認為,有能力的員工通常會得到晉升,直到他們達到不稱職的水平,但這一原則表明,不稱職的員工往往會被提升到管理層職位只是為了防止工作人員的進一步傷害。

根據Dilbert原則,不稱職的員工被提升到管理崗位,讓有能力的員工更有效地工作根據Dilbert原則,一個不稱職的計算機程序員將被"提拔"出他或她的部門,以便讓其他有能力的程序員有機會和平共處,例如,新晉升的經理可以通過參加無效的會議和撰寫任務說明來充實自己的一天,而普通員工則可以繼續處理公司的實際事務當開玩笑的迪爾伯特原理首次出現在印刷品上時,大多數人力資源和企業組織專家認為,這不過是對既定的管理層級理論的諷刺,公司領導故意把最不稱職的員工提拔到負有主要責任的管理崗位上,意義不大晉升的目的是獎勵有能力的員工的技能,而不是將不稱職的員工逐出火線在許多大公司中,某些高級管理職位顯然已遠離公司的日常運營,將不稱職的員工從正規部門提拔到模糊的中層管理崗位,以安撫憤怒的客戶、不滿的同事或沮喪的主管們。雖然迪爾伯特原則最初可能是對人力資源實踐的諷刺,從那以后,它就成了許多商業組織課程的必讀課,從這種晉升中獲益的不稱職員工的實際人數可能一直是個爭議的問題,但至少企業界確實承認,迪爾伯特原則比最初懷疑的更接近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