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在紐約市的一輛有軌電車上,天氣特別糟糕,瑪麗·安德森突然靈機一動。在看到司機拼命往窗外看,結果臉上冒著雪之后,安德森大聲地想,為什么在惡劣的天氣里,沒有人做過改善能見度的措施。當被告知是這樣的時候安德森嘗試...
1902年,在紐約市的一輛有軌電車上,天氣特別糟糕,瑪麗·安德森突然靈機一動。在看到司機拼命往窗外看,結果臉上冒著雪之后,安德森大聲地想,為什么在惡劣的天氣里,沒有人做過改善能見度的措施。當被告知是這樣的時候安德森嘗試過,但做不到,他開始繪制后來成為擋風玻璃雨刷器的示意圖。

瑪麗·安德森被認為是發明了第一個擋風玻璃雨刷器。工程師們已經面臨雨雪能見度低的問題,并想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他們把擋風玻璃分成了兩部分第二,當擋風玻璃被雨或雪覆蓋時,駕駛員可以打開中間部分以獲得清晰的視野。這是理論上的,但在實踐中,裂開的擋風玻璃效果不佳。當駕駛員打開擋風玻璃時,他們會受到冷空氣的沖擊,大量濕雪的沖擊,或是臉上的暴雨,但這些都沒有改善能見度。一些司機實際上把洋蔥或其他蔬菜的碎片涂在玻璃上,希望留下的油膩的薄膜能夠防水。

內部控制裝置被用來在各種間歇式雨刮器設置之間切換。當瑪麗·安德森看到其中一個司機努力看清擋風玻璃并保護乘客安全時,她開始考慮一種內部有一個杠桿的裝置來移動一種可以擦去雨雪的手臂。她在有軌電車上勾勒出了擋風玻璃雨刷器的概念。

現代擋風玻璃雨刷器可以追溯到1902年紐約市的一輛有軌電車。當安德森回到伯明翰的家中時,她對草圖進行了改進和補充然后,她在伯明翰雇傭了一家制造公司來制造她的擋風玻璃雨刷器模型。在她的專利申請中,她說:"我的發明涉及到一種窗戶清潔裝置的改進,在這種裝置中,徑向擺動臂由汽車前廳內的手柄驅動。"她的擋風玻璃雨刷器是用木材和橡膠制成的,而且是可拆卸的,這樣在天氣好的時候也不會影響電車的外觀。她增加了一個平衡重,以保持擋風玻璃上的壓力均勻,并能有效地清除雨雪。1903年,她獲得了"車窗清潔裝置"的專利,"或者擋風玻璃雨刷。安德森的擋風玻璃雨刷一獲得專利,她就寫信給加拿大的一家大公司,向他們提供專利權。這家公司沒有興趣,聲稱她的發明幾乎沒有商業價值,也不會出售。他們確實告訴她,他們會對其他更有用的專利感興趣安德森的專利被擱置,最終過期了。雖然安德森從未從她的發明中獲利,但不久之后又被重新審查,到1913年,機械式擋風玻璃雨刷器成為國內汽車的標準,包括福特T型車。汽車變得更安全了,駕駛者在任何天氣下都能看到前車窗外的東西。1917年,夏洛特·布里奇伍德(Charlotte Bridgewood)發明了"電動風暴擋風玻璃清潔器"。這是第一款自動擋風玻璃雨刷器。這些雨刮器由汽車發動機提供動力,并通過橡膠滾軸操作,她的擋風玻璃雨刷銷量并不好,但這兩位女士都為現代雨刷打下了基礎,現代雨刷能讓駕駛員和乘客在雨雪中更加安全。

到1913年,機械式擋風玻璃雨刷器已成為包括福特T型車在內的大多數家用汽車的標準配置。